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怎样更给力

核心提示: 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对社会工作的需求表现更为突出。提高中国多民族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之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结合少数民族文化模式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已成为多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对社会工作的需求表现更为突出。提高中国多民族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之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结合少数民族文化模式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已成为多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工作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工作理论及其教育模式发源于西方国家,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发展历程中,其人才培养经历了以下三种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学徒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技术理性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交互反思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国内相关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研究。如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师资水平较低、课程设置不完善、学校教育与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合作不强等。其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指标体系建构。最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由于中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西方社会工作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并非完全适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实际。尽管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社会工作本土化途径进行了相关探索,但尚未将其中的差异细化到国家内部,探究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是对社会问题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回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更有必要性

社会工作的发展表现出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不仅体现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带的发展差距,也表现为明显的城乡差异和省区内部差异。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更有必要性。以云南省为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农村地区的社会工作比较落后。这种区域差异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不论在理论还是方法、技术以及组织建构等方面,既不同于西方国家,也和其他各省区甚至是省区内部不同的民族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内容和侧重点均有所不同。云南省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之一,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就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只有与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才会促进社会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顺利开展。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稀缺,专业化程度不高。以云南省为例,截至2012年底,云南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规模大概只有4.7万人左右,不仅在数量方面与发达省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素质方面也不具有可比性。统计数据显示,在有限的人才资源中,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屈指可数,只有1500人左右。由此可见,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太乐观,这与云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云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任务依然较为艰巨。

留守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社会工作落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地处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山区或半山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日趋活跃,每年都有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源源不断地从西部地区迁往相对发达的大都市地区,留守人口大多为体力较弱的老人、婴幼儿和妇女,这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在老人赡养上失去了坚强的后盾。近年来,媒体报道了一些有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权益被损害,甚至生命安全遭到威胁的事件。例如2017年春节前夕,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五龙乡某民族村落,两位老年人用煤炭火炉取暖,因关闭门窗而导致煤气中毒,最终双双死亡。这虽然仅仅是一个个案,但类似的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留守群体那里并不少见。如果能够在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会工作,提供相应的社工服务,帮助这些需要关爱的留守人群,将会给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

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尝试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以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和优秀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依托,建立一个高校或机构对应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对一”帮扶培养机制。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但社会工作相关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又很难普及,只有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人文关怀后才容易展开工作。对社会工作人才展开专业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大学期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效果,也可以提升服务效率。例如,可以安排高校社会工作、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实习;安排相关人员到少数民族地区挂职锻炼。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选派汉族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各民族的团结、实现国家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升少数民族干部能力的关键举措,采取轮岗交流、挂职锻炼、下派任职等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同时,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国内和国际市场体系,使之分享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成果,选派一定数量的汉族干部、汉族社会工作者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学习交流,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改革开放意识和全局意识,提高其决策水平和应变能力。

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需要国家的扶持,国家政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方案,改革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中等、高等院校教育中的比重,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少数民族青年报考社会工作专业。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对报考社会工作专业的考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对回乡参加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也应给予支持。此外,还要不断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应注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政策体系的完善,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数量,努力在城乡基层工作中普及应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知识、方法。

总体来看,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工作服务,还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从而巩固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丰富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促进民族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作者分别为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重点招标课题“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1ZB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卓彩琴、钟莹、苏巧平等:《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探索》,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徐世栋:《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年第3期。

④何乃柱:《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社会工作   民族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