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内容全面而丰富,包括自然概念重新界定、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唯物分析、生态危机产生的制度分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讨等,彰显了时代性、哲理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特征,对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 生态文明观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做到自然与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首要课题。马克思很早关注这些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态文明观。笔者力求从多个方面研讨其内涵与价值,以此服务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分布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其观点和理论的形成不是随意杜撰,而是诸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使然。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形成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污染虽然没有现在这么严重,但是已经展现出来很多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具体说来,19世纪中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很多异化现象,比如工人的工作环境与住处卫生条件差、河流与大气污染重等。马克思对此类异化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透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类对自然及其规律的认识不足、行为异化以及资本主义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的贪婪等,导致了诸多缺乏远见的短期行为,导致了诸多异化现象。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形成的实践基础与批判基础。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是建立在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摆脱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化理解,将之建立在人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以之将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统一在各种实践中。同时,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还建立在其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人类异化和社会大家庭的异化问题所进行的批判分析上,并指出了导致这些异化问题的根源是当时运行的各种制度与机制原因。正是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社会批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在社会实践和制度建设中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形成的理论来源与哲学基础。一是理论来源丰富多彩。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提出了人类进化的规律,认为人是自然世界的一员,应该和其他成员和谐相处。一些化学家和农学家认为自然世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有着自己发展和运行的规律。摩尔根古代社会思想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思想,提出了人类发展的规律。这些为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素材。二是坚实的哲学基础。比如,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重视实践的作用,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与桥梁,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必须要从实践中去研究。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关系的科学认识与分析,就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这些都彰显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彩。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具体内容
关于自然的概念。马克思从广义到狭义上对自然给出了非常完整的诠释,他认为,从广义上看,自然世界包括一切的存在物;从狭义上,自然是人类社会与人存在发展的外部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客体。这些说明马克思界定自然概念,始终是将之与人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人、自然与社会关系。马克思从理论上分析和阐释自然与人的关系及其彼此互动作用,首先肯定了自然世界对人的基础性作用,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各种活动开展的场所和条件;肯定了人类与自然均是大千世界的主体,其中人是自然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价值的主体,人类在不断改变着和影响着自然世界;从历史视角上,马克思论述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从敬畏到征服掠夺再到和谐相处的三个阶段,提出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等三大关系务必要保持平衡,方能做到彼此的可持续发展。还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办法,就是人类必须与自然世界一起进步和协同发展,人类务必要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方能促使自然与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实现自然与人的双重解放。
关于生态文明、其他文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富有非常鲜明的远见性。在阐述生态文明时,马克思认为不能仅就单一的生态文明进行思考,认为生态文明应该贯穿于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应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应该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可能。
关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各种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当时的异化现象有自然的异化、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等,这些异化现象不利于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之所以造成这些异化现象,马克思认为从观念世界上来看,人类没有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导致其发展理念和思维出现某些偏差与误区;从制度上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是导致各种异化现象的根源。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多样化路径。马克思对此思考颇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应该包括世界共识的构建、制度变革、自然发展规律的遵循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转变等建设性的战略举措与对策,彰显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对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发展的原则思想,启示我们将客观世界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坚定选择科学发展观,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相统一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关于自然与人的互动关系思想,启发我们对身处的大自然的功能进行重新审视,抛弃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与行为。这要求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各种价值,比如其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哲学和宗教价值、生命支撑价值、遗传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生命的价值、统一性和多样性的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价值等。避免片面开发其经济价值,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思想,启示我们应对当前环境问题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更多地考虑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视角和路径。一是通过新旧媒体,倡导国民树立和构建生态文明的新理念。二是务必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政府职能和角色转换,树立生态型的政绩观。三是从制度建设和发展方式等方面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遵守市场经济与自然规律的关系,推动当前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型,建立经济发展新范式;改变现在体制和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彻底改变人、自然和社会的某些异化现象。四是从社会建设视角去思考,要加大科技创新,大力培育物质力量,直接推动环境质量改善;要更加重视社会改革与社会建设,培育社会力量,鼓励公众理性化和组织化地参与环境保护;要坚持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城市乡村和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
总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定选择和持久信念。为此,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在当今中国已经有了新的使用场景和语境,其相关思想和理论能够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展,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强大的思想理论指导,从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注: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国家治理视域下西部边疆地区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XZZ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批判视域与理论建构》,《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年3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