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弘扬乡贤文化,引领乡俗民风

核心提示: 历代乡贤作为地方社会风气的代表,具有显著的思想感染与精神诱导作用。在地方民风日趋功利化、冷漠化的当下,积极发挥当地熟知的历代乡贤的榜样和引领作用,无疑是建设地方优良民风的好办法。

【摘要】历代乡贤作为地方社会风气的代表,具有显著的思想感染与精神诱导作用。在地方民风日趋功利化、冷漠化的当下,积极发挥当地熟知的历代乡贤的榜样和引领作用,无疑是建设地方优良民风的好办法。

【关键词】地方乡贤 民风 道德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建设优良的地方民风、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阶段性任务。民风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环境发展的优劣,目前已成为推进人文资源开发、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突破口。由于具有突出的文化熏染与精神诱导作用,利用地方历代乡贤资源进行风气改良,乃至产业化开发,成为当下多地都在尝试的运作模式。通过积极利用地方历代乡贤资源,传播淳厚、和善的处事原则,培育勤勉、诚朴的生活态度,营造重才、尚能的社会环境,无疑能够引导民众形成重德尚能的良好风尚,有力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我们需要优化对于乡贤资源的利用模式,充分引导民众确立重德尚能、崇文向善的价值观念,营造和谐、信义的人文环境,从而为地方优良民风的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地方历代乡贤资源对地方优良民风的建设大有裨益

传播淳厚、和善的处事原则,营造知礼、尚德的价值取向。崇尚淳朴、厚重、平和、良善的价值观念,强调安稳、和睦的家园意识,是乡贤文化根植地方文化母体的重要体现,也是具有人本意味、人性关怀的认知取向。早在乡贤文化初步形成的两汉之际,就有名士、重臣定期回归乡里,为民众讲解德行之义、阐释礼法蕴涵、倡导和稳处事之道,以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而到了当代,生存环境的改变、重利观念的泛滥,地方民众明礼知耻、敬德崇和的价值观念被逐渐腐蚀,继而导致冷漠、享乐、投机等不良风气慢慢传染开来,严重破坏了原本纯朴、清和的社会风气。通过正确利用历代乡贤文化,集中展示其在个人道德、修养品行上的自我砥砺,充分传播淳厚、和善的处事原则,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重塑进行充分结合,则能够促使地方民众确立知礼、尚德的价值取向。

宣示勤勉、诚朴的生活态度,培育和谐、互助的社会风气。勤奋、自勉、诚信、朴实的思想观念曾长期是乡土文化的核心意涵,同时也是贤德人士必备的基本品性。历代乡贤作为地方社会之中的翘楚而广受敬重,不仅仅是因为其在学识、功名、事业上有突出成绩,更是因其具备了多数常人缺乏的睿智、高尚而又谦逊的精神特质,能够合理、公平地对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劝诫民众摈弃慵懒、贪婪之念,坚持诚信、求真之理,从而确保乡村民风良俗的重建与存续。面对当前国内各地民风渐趋浮华躁动的现状,积极利用历代乡贤资源,向民众宣讲前贤所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与功勋业绩,细致宣示地方传统文化之中的勤勉、诚朴的生活态度,教导其主动体认勤奋、诚信、朴实等品性的重要性,并逐步扩展为彼此感染、人人争学的良性态势。

注入强劲精神助力,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秉持推己及人、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充分发挥个人对于故乡发展的助推作用,是乡贤文化在社会层面最为集中的体现。始终坚持造福乡里、惠及众人的为人态度,既是乡贤群体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促进地方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在推动文化教育普及、规导乡土世风等方面,历代乡贤也都曾大力捐资兴学、培养后进、标榜德行,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改良风俗习惯、协调社会秩序、完善人文环境的角色。

开发乡贤文化资源存在功利性倾向

开发模式局限于单一的观光旅游,难以有效激发地方民众的文化自信感、乡土自豪感。毋庸置疑,书斋、村塾、宗祠等建筑群落构成了乡贤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外展示以上文化载体也是最能直观体现乡贤这一独特人文资源价值的方式。但由于经验的不足和短期谋利心态的驱动,不少地方主管部门都采取了通过开展乡土人文观光、宣传地方民俗游玩之类的开发模式,仅仅将乡贤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观览环节,并未围绕其进行特色化的项目打造。而对于地方民众来说,开发乡贤文化资源无非是增加本地经济收入的一种手段,至于其所包含的乡土思想、传承精神等,则显得虚无缥缈,甚至可有可无。这就难以有效激发地方民众的文化自信感和乡土自豪感。

宣讲机制的谋利气息和说教意味,降低了地方民众的参与积极性、自我激励感。不可否认,在意识到乡贤文化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风气改良等诸多方面的助推作用之后,不少地方主管部门也都尝试通过制度化的宣传、讲解方式,来寻求当地民众素养的提升、风气的改良。而受制于经济优先、政绩至上等思维,大部分地方主管部门都将宣讲机制视作民众参与旅游产业经营、增强民众服务意识与能力的手段,并未真正建立系统化的乡贤文化讲授和学习制度。其鼓吹参与乡贤文化资源开发能够迅速致富,且可以扩展社交圈乃至跻身社会上流阶层,带有强烈的谋利意味与说教嫌疑,有时反而令当地民众生厌,不愿主动响应与参与相关活动,这自然也降低了地方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和自我激励感。

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存在较大失衡,制约了地方民众的群体奋斗感、家园归属感。无需讳言,以人文旅游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是目前颇具开发潜力与经济效益的朝阳产业。乡贤文化作为具备独特性的文化资源,经过科学的经营,也能够有效驱动地方经济的高效发展。然而,由于未能正确把握商业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转化,一味将商业化运营当作优先考虑项,缺少规范的、长期的文化教育与交流,则导致地方民众沉浸在能够轻松、长期获利的幻想之中。而在遭遇较长时间的效益低迷之后,不少民众则产生了懒惰、抱怨甚至抵触等消极情绪,对乡贤文化也不再尊重与推崇。这无疑严重削弱了地方民众的群体奋斗感与家园归属感。

变革乡贤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的表现形式,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

建立长效性的统筹机制,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乡贤文化的价值。应当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引导职能,通过邀请民俗文化专家、文化产业经营者以及地方民众代表等共同磋商,围绕科学开发、利用本地历代乡贤文化资源的议题,着重突出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净化民风的社会作用,将传承地方独特文化、打造特色人文旅游产业进行合理兼顾,稳步推进乡贤文化在基层地区的宣传、学习以及交流,从而引导民众通过正确认识乡贤文化来确立敬重德行、崇尚文化的价值观念。

加快乡贤文化资源的立体化开发,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要正确定位经济利益获取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推进本地乡贤文化资源的开放式、多元化以及持续性的开发与利用。除了要主动引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与运营制度之外,也需进一步变革乡贤文化在文化产业之中的体现方式,促使地方民众能够充分感知到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增强对当地文化的自信,激发其自身的自豪感、参与感以及奉献意识,扩展为彼此交流、相互学习、主动传播的良性态势,逐步形成“明礼节,尚和善”的社会氛围。

细化乡贤文化的社会推广手段,提升民众的道德认知。可以灵活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社区等在当前民众之中广泛使用与流行的新型媒介,以地方历代乡贤文化的概念解读、人文阐释以及案例学习为核心,设立相应的学习广播日、文化活动周、交流互动月等,让地方民众能够在活跃的氛围之中,去深切体会和感悟乡贤文化的思想感染与精神诱导等效用,并以此去自省、纠错,完善自身的道德操守和人格修养,继而营造和谐、诚信、仁义的人文环境。

(作者为辽东学院思政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主任、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网宣专项)“当前社会撕裂的文化调剂与整合”(项目编号:wx201602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杨英法、聂雅:《社会思想引导、社会舆论调控与社会情绪管理》,《光明日报》,2014年9月28日。

责编/谭峰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乡贤   民风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