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诚敬宽容之心凝聚创新人才

核心提示: 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应该具有自由的本性,而人才的创新活动恰恰是人的自由本性的体现。因此,培育人才要有包容不同、容忍失败和接受“无用”的宽容精神,凝聚人才要有对人才的诚敬心态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摘要】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应该具有自由的本性,而人才的创新活动恰恰是人的自由本性的体现。因此,培育人才要有包容不同、容忍失败和接受“无用”的宽容精神,凝聚人才要有对人才的诚敬心态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关键词】创新人才 自由 宽容精神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人才本质上体现出人的自由

人才是由于其能力、学识、品德、做为表现突出,能够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人才是相对于庸常而言的,是人群之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人才之所以出类拔萃,在于其异于常人的能力和敢于不同的勇气。创新人才更能体现出人才的这一特质。创新不仅需要打破已有现状、打破惯性思维,而且还要面向未来创造现在。所以,创新是一项异常艰难的事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搞好创新就要抓高端人才的培养”。但是,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个人生活维系于家族血亲的伦理关系之中,人们谨记“枪打出头鸟”的理念,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充分发展。另外,从普遍的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人群之中更加安全的方式是“从众”而非“特立独行”,人才也不容易脱颖而出。因此,人们往往囿于庸常而不得自由,无法表现其生命的潜能和价值。与此相反,人才正是摆脱了特定的限制、用超乎寻常的方式表现其生命力量,因而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所以人才本质上体现出人的自由,人才首先是自由的人。自由是相对于约束而言的。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所体现出的自由,是对社会习俗、行为规范、观念体系的反思甚至挑战,也是对人才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的超越。当然无论是反思还是挑战,本身并不是目的。面向时代和未来的创新和建构才能展示人才的真正魅力。

人才首先是自由的人,人才的创新活动也体现了人的自由。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进行自由的创造,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展现人的本质属性。所以马克思强调,“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真正的属人的活动。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就是创造,就是体现人的自由本质的创造。创新即人的自由的活动。进行创新的人是自由的人,人的创新活动表现了人的自由。如此自由和创新作为人的本质性要求,应体现于全体人类身上,每一个体做为生命的主体都应表现出自由和创新的特征。但由于种种来自主体内在和外在的限制,自由和创新只在少数人那里得到体现。这部分少数人即是“人才”,或“创新人才”。因此,人才首先是人要实现的目的,是生命的自我展示。当然,人群中的这一少部分人才,当他们摆脱束缚不断创新展示生命力量时,也将带动整个人群、带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因此,人才也同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地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培育人才要包容不同、容忍失败和“无用之人”

人才的活动和做为表现出人的自由创造,表现出生命的本质活动。这种自由创造的动力既来自于生命的内在冲动,也需要宽松的外部社会环境。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下,人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冲动。因此,培育人才并非仅指对某一部分人才的着力培养,而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充分调动每一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才能有更多禀赋异常、品德优异、敢于担当的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宽容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才的成长。包容不同、容忍失败和“无用之人”是宽容精神的具体表现。

宽容首先要包容不同。包容表现为人对他人、他物接纳和理解的美好德行。这一品德不仅来自人对不同事物的恻隐同情,而且更是由事物发展的本来面貌所规定的合理态度。“和而不同”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合理状态。社会发展也应倡导“和而不同”。以同一性规划社会,就会失去社会发展的多元价值维度。以同一性约束人才,就会错失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宽容还意味容忍失败。在创新过程中,失败是常态而成功则是某种幸运。正因如此,创新需要鼓励。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一个社会对创新失败的包容程度,真实地反映出这个社会的发展前景。不允许任何失败的社会,也就没有能力产生任何创新。

培育人才不仅需要容忍失败,还需要接受“无用之人”。实际上,“无用”这一功利衡量可能正是“有用”的人才所表现出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特征。人才表现出的力量并不都是立竿见影。因此,我们不能以短时期的有用性、功利性评价人才和人才政策。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应多一些深谋远虑、少一些急功近利,尽可能地创造宽容的思想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每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如此长久坚持下去,可堪大用的社会栋梁必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以诚敬之心凝聚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面对我国当前继续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要“啃硬骨头”、要“涉险滩”,就需要“呼唤人才”“造就人才”。怎样“聚天下英才以用之”?这对执政党的眼界和心胸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具体而言,变“等贤”为“求贤”,变“管理”为“服务”,以诚敬之心对待人才,方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广泛凝聚天下英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因此,“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而且“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求贤若渴”表达了我党主动吸纳和凝聚人才的愿望和要求。这向全社会传达了一个信号:只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只要有能力担当社会重任,英雄总有用武之地。

敬重人才的理念要通过敬重人才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即通过用人导向传达对人才的尊敬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因为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导向。因此,“尚贤者,政之本也”,“用一贤人则众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珍惜人才、重用人才不仅可以打好改革攻坚战,而且还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使每一个体都尽力发掘自身潜能、担当社会职责,从而涌现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作者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诚敬   之心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