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专家化,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关键之策,是提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水平的现实之需,以及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长久之计。而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辅导员个体矛盾等多重不利因素,制约了辅导员专家化的实现。只有不断建立健全选拔任用体制、教育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专家型辅导员。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专家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站在“立德树人”事业最前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队伍,同样面临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这在客观上呼唤专家型辅导员的涌现,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专家化势在必行。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专家化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关键之策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是把握大学生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教育者。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验着一名辅导员的水平和能力,而教育过程所体现出来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又体现了他们的素养和智慧。专家型辅导员往往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学生更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润物细无声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大学生一生成长的思想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专家化是提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水平的现实之需。一所高校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学生事务管理、学术管理、后勤管理等各类管理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配合,这往往体现了一所高校的综合管理水平。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体系,大致分为学业指导与学风提升体系、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体系、创业指导与发展支持体系、困难资助与政策支持体系、党团组织与活动指导体系、国防教育与管理体系等。职业的细分要求一支通晓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的专家型辅导员队伍从事专业化管理,促进高校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专家化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长久之计。高校培养的学生要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可用之才,不仅需要系统的教育和高效的管理,还有赖于成熟的服务,甚至一些教育和管理体系内容也是在细致入微的服务中得以体现。处于青春期后期、情绪多变的大学生需要专家型辅导员,特别是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辅导员有着一般心理咨询师所不具备的优势,因为他们活跃在大学生群体之中、熟知大学生的性格特点等。此外,大学生学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以及就业指导、创业支持等都体现着高校服务学生成才的水平,而专家型辅导员往往更能胜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专家化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体矛盾的制约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价值决定了辅导员群体在高等学校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与辅导员个体矛盾因素相互叠加,制约了这一群体的可持续发展,使辅导员专家化面临多重挑战。
社会环境制约长期存在。一直以来,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受到社会关注,在诸多“大学排行榜”中占据重要分值,而辅导员特别是专家型辅导员这一职业则未能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国家对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十分明确,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然而,社会上对于辅导员的角色认识五花八门,有的将辅导员和班主任划上等号,有的认为辅导员属于教学辅助人员,自然很难将其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高校老师同等看待。社会认同的缺失为专家型辅导员的成长设置了障碍。
学校环境制约难以破除。一方面,从业资格门槛相对较低。辅导员来源宽泛,一般要求中共党员、主要学生干部经历等,多数并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系统训练的少之又少,这与高校自身对于辅导员岗位的认识不到位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培训发展机制相对缺位。一经录用的辅导员很快走上工作岗位,绝大多数的岗前培训时间短暂且内容单一,很难满足岗位要求。高校普遍缺乏系统、有效的辅导员培训发展机制,不利于辅导员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是专家型辅导员很难脱颖而出的又一不利因素。
个体矛盾制约形成障碍。一方面,辅导员所从事的职业与其本科、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大,面临着角色转换和适应问题;另一方面,所在单位提供的培训机会很少,多数是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适应。更为不利的是,社会认同的欠缺加上学校政策的不足,削弱了辅导员从事这项职业的积极性,以至于很难激发其成为专家型辅导员的能动性,这也是一些辅导员从业后不久转岗成为行政人员或是业务教师的主要原因。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专家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辅导员队伍建设时指出,“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这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专家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科学完善的选拔任用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专家化的基础。一方面,应当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训方案,更多融入辅导员工作实务内容,并扩大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以满足高校用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借鉴医师执业考试模式,建立全国统一的辅导员执业考试制度,考察应试人员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能力和潜力。对于已经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员,应当建立职业评价和考核任用机制。职业评价和考核的内容须涵盖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和职业技能,通过自评、学生评价、学院评价和学校评价四者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得出客观结果并作为职务聘任、职称晋升依据。
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将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源源不断产生的肥沃土壤。就辅导员的职业特点而言,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必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教育培训方面,可以建立国家、省市和学校三个层级的理论教育培训体系,有计划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生事务实务等基础知识培训,并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分类培训,打牢辅导员培育的理论基础。实践教育培训方面,可依托国家、省市和学校三级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形成完善的职业技能实践教育体系,重在培训辅导员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激励机制应当包含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内容,高校应当运用规范化和固定化的多种激励手段促进辅导员专家化的实现。物质激励方面,应当形成与“干部和教师双重身份”相匹配的薪酬体系,注意与从事行政工作的高校干部以及从事教学科研的高校教师的合理平衡,也应当注意专家型辅导员与一般辅导员薪酬体系的配套衔接。精神激励方面,除了注重辅导员群体中优秀分子的宣传表彰以外,还应当在全社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从而提升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完备的激励机制将使得辅导员的角色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成为引人关注、受人尊重的职业,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融入这一职业,并将成为一名专家型辅导员作为事业追求而奋斗一生,最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注: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专家型辅导员角色定位及成长规律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0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新华网,2016年12月8日。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