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不应该忽略文化协调的作用。三地协调中,有多种价值观会发挥重要作用,但和谐的价值观是核心的,它要求三地在建构一体化过程中,既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强调地区之间、人际间的和谐,同时并不否认差异化的发展。
【关键词】和谐 京津冀一体化 文化协同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协同在京津冀一体化中不应处于从属地位
2015年,中央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众多专家不仅从经济协同发展的角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理论探索,也注意到文化协同构成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维度。
共同体的形成,经济因素固然重要,但文化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对“社会”和“共同体”做出了独创性的区分。滕尼斯认为,人类关系有社会形态和共同体形态两种基本形态。社会通过个人选择意志的理性权衡,并凭借权力、法律、制度等观念组织建立起来的种种目的的联合体,其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是“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而共同体则是基于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与共同记忆,以情感、习俗为纽带,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的状态”,直接体现了人类的本质意志,“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如果按照此种解释来看待京津冀一体化,我们会发现,仅仅经济上的协同只是形成了所谓的“社会”,还没有形成“共同体”,没有达到深层次的融合。
因此,当我们说要建立京津冀地区的“共同体”时,所指的并非物质性的生产生活,而是在“相互连结的意向”中的精神共同体,甚至是“想象的共同体”。三地区域经济的一体与产业经济的协同,作为一种共同生产活动,的确为“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相应的现实条件。但另一方面,如果说在现代社会“建构”某种共同体是可能的话,也必然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观念性的、文化的共同体。京津冀“文化共同体”的建立,只能以人的自我认同为目的。因此,建立京津冀的“文化共同体”,实际上是在建立一种真正的、属人的共同体。只有达到该层次,才能真正实现三地深层的融合。
和谐:京津冀协同的文化价值观
找寻三地共同的文化价值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传统,这种传统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的传统,而不是狭隘的燕赵一地。二是现代,党和政府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一系列的价值观。三是世界,这种一体化并不是局限于中国的,是面向世界的,所倡导的价值观必须为世界所认同。四是实用性,即真正能够为三地一体化提供指导,实现价值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基于此,我们认为和谐是三地协同的核心价值。
首先,“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自孔子以来,就强调“和而不同”,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另一方面又强调各自的独立性。甚至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称为“和合学”。除儒家以外,“和”在佛、道等中国传统的宗教以及墨家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都主张人与人交往时摒弃暴力,以相爱化解纷争。
其次,“和谐”中国是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央提出24字的核心价值观,“和谐”是其中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指导三地的一本化建设,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
最后,“和谐”是普适性的价值观。古往今来,凡是带有普适性的宗教都宣扬“爱人”,即使西方国家世俗化之后,倡导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也是讲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宽容等,都与和谐的价值观有着某种契合之处。
如何来理解“和谐”与三地一体化之间的关系?和谐可以体现在为以下三个层次。
其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即人们的发展必须讲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即党和政府所强调的生态文明、绿色文明。各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譬如近几年三地频繁出现的空气污染,很大一部分原因即在于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与自然的和谐。
其二,强调地区间、群体间以及人际间的和谐。曾经有人质疑,河北处在北京、天津的周围,而经济、文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称为“灯下黑”、“环京津贫困带”。和谐的价值观强调北京、天津在发展的同时,应该照顾到河北地区,实现三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同样的道理,和谐的价值观也意味着,各个阶层、每一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照顾到其他人群。
其三,强调各自的差异化发展和广阔的视野。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和”是和“不同”联系在一起的。和谐并不意味着整齐划一。三地的发展也是如此,应该是一种差异化的发展,是各自的优势互补。
多维度比较的优势:和谐发展之道
如何发展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简单来说,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如果能够促进京津冀一体化,三地的人们以归属于京津冀而感到自豪,就会促进京津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就京津冀一体来说,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在与其他地区,乃至世界的比较中显示出某种优势,就会促进该地区的认同,比较中显示的优势越多,对该地区的认同度就会越强。三地中,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中,具有多维度的优势,自然人们对北京的认同度较高。天津的经济、文化也相对比较发达,认同度也较高。河北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认同度较低。因此,和谐发展之道,即是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引领天津、河北向其看齐。设想一下,如果天津、河北因为一体化拥有了与北京一样的优势,自然人们对“文化共同体”拥有了一些共识。和谐价值观要求三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和谐能够提高当地人员的素质。如果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和睦,尽管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当地的社会资本较高。与此同时,文化的认同如果具有优势,也会促进人们对该地区的认同。具体来说,可利用京、津两地的文化优势,向河北输入教育资源,提高当地的人文素质。这一方面阻力最小,见效也最快。
和谐能够促进京津冀的共同经济发展。使三地因为一体化而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甚至形成让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城市群。每个人因为遵循和谐的价值观,经济水平有了提高、得到明显的好处,就会促进人们对地区的认同。因为各地自身的经济发展驱动,受到的阻力较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实现经济、教育等的真正融合。各地政府仍然有追逐自身利益的驱动,教育等资源也未真正实现共享。因此,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在于三地的限制看似有形,实则无形。这一方面受到的阻力最大,需要更为长期的过程才能实现。
(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2016级博士金田野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德]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②柯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
责编/谭峰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