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专家】钱颖一:解答“钱学森之问”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在校学生最多的国家。相对于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受教育群体,无论是科学技术成就、人文艺术贡献,还是新产品新品牌新商业模式,创新人才还是显得太少。这让我想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觉得我们现在对“人才”的理解偏窄。我们一说人才就是指高层次人才,指的是院士或者是“千人”“长江”“杰青”等,好像一定得有个“帽子”才叫人才。实际上除了这些人,中国还需要大量的适应市场经济,适应企业需求的有专业训练、有技能的人。他们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但只要能胜任有竞争力的工作,就应是人才。

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有点既不“顶天”又不“立地”。一方面,大学教的好多东西与现实脱节,使得很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无法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这是不“立地”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我们教的东西往往又太具体,太专业化,不利于创新创造,这是不“顶天”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体制,确实有它的长处,所以才会有现今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它也有突出的短处,其中一点是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我想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是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总是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好像就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但创新人才教育,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

创造力确实需要有知识,但不仅仅是知识。爱因斯坦的两句话一直对我影响很深,一句是“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地好奇”,另一句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从这两句话中受到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就是创造力等于知识乘以好奇心和想象力。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大,也就是说,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然,知识通常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而增多,这没有错。经济学家度量“人力资本”的通常做法,就是计算受教育的年限。但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它们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

如果创造力是知识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乘积,那么随着受教育的时间增加,前者在增加,而后者在减少,作为两者合力的创造力,就有可能随着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先是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会减少,形成一个倒“U”字形状,而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单纯上升的形状。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使得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是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大学辍学生很有创造性。

所以我对“钱学森之问”有一个简单的回答: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的其他元素,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这个反思成立的话,改变现状就必须创新大学的教育模式。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创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我们缺乏的不是重视,也不是投入,而是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钱学森   钱颖一   钱学森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