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公众的人才观念调查报告(2017)

核心提示: 人民论坛课题组围绕中国公众关于人才和人才工作的认知现状,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当前“中国公众的人才观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人才战略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的认知,对人才特质、识别、培养等相关问题的看法与评价,对人才观的了解和评价以及影响公众人才观念的因素等。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摸清当前中国公众的人才观念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当前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重要发现】

●超八成公众能认识到科学人才观和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可尚贤爱才、品德为先的优良传统,重视创新和“党管人才”原则。

●创新力、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公众较为看重的人才特质,公众普遍认为人才工作的“标准要实践导向”(70.9%)、“识别理念要多元”(70.8%)和“要分类分层次分领域”(70.8%)。

●人才培养上,超六成受访公众认为“德才兼备、业绩突出”是社会公认的人才标准,另外要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氛围。

●当前中国公众人才观念指数得分为77.28分,能清晰地认识人才使用标准,多数公众表示要做学习型大国、坚持人才工作的对外开放以及虚心向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创新未来的人才工作需要从政府、社会、学校等层面去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而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组织培养人才的作用。

【调查时间】

2017年5月10日至5月31日

【问卷发放】

面向31省、直辖市、自治区发放纸质和电子问卷(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他网络推送问卷),共发放问卷118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463份,有效回收率96.98%。

【样本构成】

●31.2%的受访者为“90后”,“80后”占48.4%,“70后”占15.1%,其他年龄阶段占5.3%。

●34.2%的受访者为群众,共青团员占33.5%,中共党员占23.7%,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占8.6%。

●受访者以高中和本科学历为主,高中(含中专、高职)的受访者占33.9%,本科(含大专)占48.9%,初中及以下占11.1%,硕士及以上占6.1%。

●受访者以城市居民为主,居住在直辖市的受访者占18.0%,省会城市占36.1%,地级或县级城市占30.4%,乡镇村居民占15.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人才问题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关联更加紧密。经济繁荣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正所谓“贤才,国之宝也”。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我国仍面临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亟待加强、人才分布不均、创新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不容乐观等问题,迫切需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挖掘和吸引更多优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和提供智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探索与实践中就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以及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等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等等。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当下中国广纳天下英才的博大胸怀,以及人才兴邦、人才强国的战略远见,有利于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来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关于人才和人才工作,公众如何认识?如何识别、培养和使用人才?政府、社会和企业以及各级学校应怎样创新人才工作?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人民论坛课题组围绕中国公众关于人才和人才工作的认知现状,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当前“中国公众的人才观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人才战略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的认知,对人才特质、识别、培养等相关问题的看法与评价,对人才观的了解和评价以及影响公众人才观念的因素等。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摸清当前中国公众的人才观念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当前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多数公众能清晰认识科学人才观和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同尚贤爱才、品德为先的优良传统,重视创新和“党管人才”原则

超八成公众认同人才战略,其理论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公众更为认可尚贤爱才、品德为先的优良传统以及科学人才观。其中,84.9%的受访公众认同“尚贤爱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品德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83.2%的受访公众认同“人才观念要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特色,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第二,八成多公众认同科学技术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性。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以及“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关心和爱护青年,始终认为青年是社会上最有朝气、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不谋而合。第三,超八成受访公众认同人才成长需要创造良好环境以及人才是战略资本的观点。“人才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才的成长受环境的巨大影响”和“人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本,杰出人才是尤其宝贵的社会财富”分别为81.8%和81.7%的受访公众所选择,说明公众认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才成长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环境和人才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有决定性意义资本”的看法。

多数公众能正确认识人才战略的实践基础。首先,公众最认可“党管人才”原则和当前抓好人才工作的现实意义。其中,85.0%的受访公众认同“党一定要管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84.4%的受访者认同“抓好人才工作,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顺利实现”。“党管人才”原则是党在人才事业发展中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指导思想,且当今时代的竞争是知识和科技的竞争,尤其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抓好人才工作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获得主动权至关重要。其次,多数公众认同创新的重要性、要借鉴各国人才战略实施的经验教训,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开发亟待加强”(84.3%)和“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各个国家的人才战略实施经验教训”(83.2%)。最后,公众认为要健全人才的分类政策和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其中排名靠前的观点是“对奇才、怪才和偏才要有特殊政策,要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使用”(82.6%)以及“当前我国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够高,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还不够强”(81.0%)。

1

创新力、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公众较为看重的人才特质,公众普遍认为人才识别和培养要坚持标准的实践导向、识别理念多元和分类分层分领域

创新力、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公众较为看重的人才特质。构成人才的特质是多方面的,人才是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四大要素的有机统一,品德好,知识丰富,能力强。业绩突出,就是通常我们所谓的“人才”。在四大要素的基础上,人才还应有一些突出的特质。问及“在您所在的行业中,您认为周围的人们更看重人才的哪些特质”时,结果显示:首先,53.0%的受访公众认为“创新力”是所在行业最看重的人才特质。它是指在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需要人才敢于打破常规和摆脱束缚。其次,49.2%的受访公众认为“责任心”是所在行业看重的人才特质。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会有较强的责任认识、情感信念以及执行力,有利于做好工作、成就事业。再次,有49.2%的受访公众认为“进取心”是所在行业看重的人才特质。具有进取心的人,会为自己设定较高的工作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勇于迎接挑战,争取更大更好的自我发展。

通过对行业与人才特质进行交叉分析,我们发现:不同行业看重的人才特质是存在差异的。其中,农林牧渔业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更看重“进取心”(分别为60.2%、52.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互联网行业、基础和应用科研单位以及交通、仓储、物流和邮政业更看重“创新力”(分别为57.8%、55.9%、52.6%、54.1%),文化、体育和娱乐以及住宿餐饮、各种服务业更看重“责任心”(56.0%、59.7%)。这不是说这些行业只看重“进取心”、“创新力”和“责任心”,而是相比其他特质而言显得更为突出。

2

新时期公众认同的人才识别与人才培养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第一,超七成公众认为人才识别“标准要实践导向”、“识别理念要多元”和“要分类分层次分领域”,打分分别为3.87、3.88、3.89(满分为5分,下同)。尤其是公众关于识别人才“要分类分层分领域”的想法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相一致。第二,在人才培养上,65.7%的受访公众认为人才培养首先要重视“德才和业绩”,认为“德才兼备、业绩突出是社会公认的人才标准”;60.3%的受访公众认为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后,超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新时期各个岗位的人才都要有理想、能创新、敢担当。“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每一环节都要以‘人才’为中心”,这种人才培养要求与公众认为重要的人才识别“标准要实践导向”的理念有相通之处;并且“人才都要有理想、能创新、敢担当”的看法,与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攻坚期对人才的更高要求相匹配。

当前公众人才观念指数测度

人才观是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成长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是建立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了人民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当代中国的人才观是指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地强调人才问题的重要性,将人才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问题来思考,并关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使用管理以及人才环境建设。人民论坛课题组将当前公众的人才观定义为公众对人才相关问题的态度和评价,并将公众的人才观念划分为人才战略观、人才培养观、人才使用观、人才环境观四个维度。同时,将人才观念指数分值设定在0-100分之间,这是公众对人才战略、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环境四个维度得分百分化后的平均值。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公众人才观念指数的平均值为77.28分,高于临界值60分(60分表示公众对人才及人才工作相关问题开始表示重视),另外,四个维度的得分都在77以上,且差异不大。这说明我国公众重视人才及人才工作的相关问题,树立了较高的人才意识。

多数公众认同学习型、开放型、需求导向型的人才使用观。人才使用观是指人们对人才使用的有关认识和认同度,问卷主要从人才发展的衡量标准和最终目的、学习型大国建设以及人才工作的对外开放三个角度来评测公众的人才使用观。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关于人才使用观的得分为77.45。关于“要永远做学习型大国,虚心向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认同度最高,得分为3.89;关于“深化人才对外开放的认识”得分次之,为3.87;关于“人才使用要坚持实践和社会需求导向的认识”得分为3.86。

加强能力建设与提升是多数公众认同的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观是公众对人才的教育、培训等的认同度和看法,较高的得分意味着公众对人才培养相关的问题比较了解且表示认同。问卷从人才培养的不同角度对公众的人才培养观进行了测评。调查发现,公众关于人才培养观的得分为77.43。一方面,公众对加强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和大力发挥教育对人才的基础性培育比较认同,得分分别为3.89、3.88;另一方面,公众认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能力培养、对于高素质人才队伍对各项事业的推动以及要实践与教育相结合来培育人才比较认同,得分均为3.87。

良好的制度设计与环境营造是公众对人才环境的最大期待。人才环境是指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人才环境观是指公众关于各种外部条件的看法和评价。问卷从制度环境、制度设计以及环境重要性三个角度对公众的人才环境观念进行了测评。调查发现,公众关于人才环境观的得分为77.19,多数公众比较认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是人才能否充分施展才能的保障”,得分为3.88。同时,也有不少公众肯定人才制度设计和环境营造的重要性,认为“人才竞争核心是制度设计,关键是环境营造”。

创新发展和创新人才是多数公众眼中的人才战略内容。人才战略观是指人们对人才问题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规划与整体布局中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否明确人才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和战略意义。调查问卷从科学发展、人才意识、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国梦等层面对公众的人才战略意识进行评测。调查发现,公众的人才战略观得分为77.04。首先,公众对创新发展和创新人才给予较高重视,认为“我国要走创新发展之路,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聚集”(3.90分);其次,公众认为要重视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对实现“中国梦”的智力支撑作用,得分均为3.88;最后,公众普遍认同人才对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性作用(3.87分)。

3

多因素影响公众的人才观念

公众人才观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受访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事业中人才战略、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环境等的认知是影响自身人才观念的自身因素,而这些认知多来自于公众对人才识别、培养的认知与理解。同时,政治面貌、年龄、收入、居住地、行业等都有可能影响公众人才观念。通过将上述因素与人才观念进行深层次的关联分析,发现如下:

第一,人才识别理念与人才观念指数是正相关关系。在人才识别理念上,超七成公众认为“标准要实践导向”(70.9%)、“识别理念要多元”(70.8%)和“要分类分层次分领域”(70.8%)。而根据这些理念重要程度,分别给出了3.87、3.88、3.89的分数。通过将人才识别理念与人才观念指数进行深层次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公众对每一个识别理念认同度和重要性认识的深入,人才观念指数呈现直线递增的趋势。其中,以“标准要实践导向”为例,受访公众针对五级重要性认识分别给出了28.65、50.43、66.25、80.16和92.47分(百分制),且在显著性上两者呈现正相关。

第二,不同类别的受访者的人才观念指数有显著区别。一是公众的人才观念指数在年龄段上呈现“倒U型”分布。调查数据显示,80后的人才观念指数得分最高(78.13),90后次之,得分为77.30;再次是60后和70后(分别为76.74、76.44),最后是00后(66.11)。二是党员有较强的人才观念。数据显示,党员的人才观念指数得分最高(79.51),共青团员次之,得分77.24;再次是群众(76.69),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的得分为73.66。三是不同学历的受访者的人才观念指数在本科(含大专)上出现拐点。数据显示,当学历从“初中以及下”经过“高中(含中专、高职)”到“本科(含大专)”,指数得分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分别为70.32、75.33、80.17),“硕士及以上”的得分有些许下降(77.56)。四是居住在省会城市的受访者的人才观念相对较强(78.35),直辖市和地级或县级城市的次之(分别为77.87、77.63),乡镇村的得分相对最低,为73.40。五是随着收入递增,受访者的人才观念指数呈现直线递增趋势,当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时,得分最低(72.30),月收入在“12001-15000元”的受访者的得分最高,为80.18。

通过对当前公众人才观念的分析探讨,了解到当前公众对人才战略的认识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人才队伍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创新和开放工作还需继续推进等。为了更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需要从人才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去创新未来的人才工作,需要从政府、社会、学校等层面去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组织培养人才的作用。

在政府层面,要组织实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规范选拔

组织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做好人才管理。在创新人才工作方面,多数受访公众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抓紧制定任务分工,组织实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52.6%),同时“完善人才管理的制度、法规和机构,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系统化”(66.2%)。具体来说,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组织实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紧制定任务分工,明确各项改革的进度安排,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人才管理的制度,实现科学化管理。包括建立科学的决策制度和定期考察、考核、鉴定制度,改进人才分级管理制度;依据人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尽量管少、管活、管好。三是健全人才管理的法规,实现制度化管理。制度具体规定,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人才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人才健康成长,减少和避免被压抑、被浪费现象,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四是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机构,实现系统化管理。根据“科学、系统、效率”原则,建立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人才管理制度,提高人才管理效率。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在创新人才工作方面,65.5%的受访公众认为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鼓励人才在行业、地区、城乡合理流动”。人才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大力推进人才市场建设,形成操作规范、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体系,改善人才市场的社会服务水平,增加人才市场的法治化管理,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加强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把人才市场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推行合乎道德规范的市场行为,通过舆论监督优化人才市场发展道路。

规范人才选拔制度,注重德能政绩和创新担当。为了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才能,50.5%的受访公众认为政府要“规范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注重德能勤绩和敢于担当”。具体来说,一是要知人。选拔人才要坚持“重德尚贤”,不唯亲朋和领导子弟,要看人的实际能力,尤其是看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二是坚持辩证、全面、客观的观点选拔人才。既要严格要求人才,又不苛于完美,积极营造敢于创新、包容创新的社会氛围。

在社会层面,要遵循企业家成长成才规律,广纳天下英才

企业等主体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吸纳和引进人才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创新人才工作方面,受访公众认为社会力量要“加强国内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63.6%),打破人才地域、单位、身份等界限。一方面建立发达的国内外人才交流体系,把各类人才有效地整合在一个体系,大容量地集聚和吞吐人才,使我国成为国际国内人才的集散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内外高校和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交流,定期进行交换学习、知识交流,学习前沿动态和先进技术,在学习交流中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术。

广开引进渠道,吸纳保护海外人才。具体来看,一是要利用优惠政策引导海外优秀人才在我国工作、学习、定居,同时适时地调整相关的人员引进政策,使他们真正投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中。二是开放人才引进的各种渠道,如政府的、民间的以及一些的自发组织等。充分发挥我国各学术组织、科学界、校友会、欧美同学会等组织作用,与国外人才进行联络,向其介绍我国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同时要注意发挥各级海外华人组织和驻外使馆的作用。

要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拓宽培养渠道,为培养优秀企业家和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创造成长环境。一是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同时,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进一步营造尊重、宽容、支持企业家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创新服务企业的方式,搭建企业家交流沟通的大型平台,便于分享经验,促进中国企业做强做大。三是合理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比例,畅通各类企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中长期激励措施。

在学校层面,要创新教育理念,科学育人

树立科学人才观,为培育青年人才奠定基础。调查显示,67.4%的受访公众认为各级学校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多元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具体来看,一是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学校要结合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性来开发课程,通过学生个体不断努力,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智力和素质,然后通过教育与培训,进行师生互动,达到开发青年人才的目的。二是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在学校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探索精神”(62.4%),培养学生的探知欲,鼓励学生创新,积极展示不同的创新成果和自我见解,不断发掘学生潜在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各级学校不仅要提供学习的场所和机会,满足学习需求,还要在教学中传递终生学习的观念,使学生知道初入社会应怎样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并与世界前沿思想动态保持一致。

不断推进各级学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调查“您认为在创新人才工作方面,各级学校应该怎么做”时,50.8%的受访公众认为要“分类、分层次推进义务、职业和高校等教育”。具体来说,一方面,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年的学习权利。在人才培养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培养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培养体制改革,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提供人才队伍支撑。

更新各级学校的教学观念,推进教学体制改革。在创新人才工作方面,50.6%的受访公众认为学校要“更新教学观念,整合课程资源,改革办学体制”。具体来看,一是要实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盲目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的教学观念,不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视人格培养,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引导教学观念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培养有用之才。二是整合教师和课程资源,不断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改变传统的授课和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社会力量办学的比重,不断改革办学体制,动员和支持社会力量为我国教育事业作贡献,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贾晓芬、于飞)

责编/温祖俊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调查报告   中国   公众   观念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