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城市化信息化叠加而来,农民所思所想有何变化

核心提示: 城市化、信息化的叠加,深刻改变了农民的观念。面对利弊兼有的双重影响,应建立城乡联动的培训平台,发挥外出人员的引导作用,帮扶农民进行就业、创业,从而以更新的观念推动农村的社会转型与经济的高效发展。

【摘要】城市化、信息化的叠加,深刻改变了农民的观念。面对利弊兼有的双重影响,应建立城乡联动的培训平台,发挥外出人员的引导作用,帮扶农民进行就业、创业,从而以更新的观念推动农村的社会转型与经济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 信息化 农民观念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信息化的叠加,使得农民传统的安土重迁意识逐渐淡化,外出打拼的开拓理念成为农村社会主流,节俭喜储的传统习惯明显削弱,消费享乐的倾向在近年来有所抬头。抓住城市化、信息化所带来的变革机遇,科学引导农民的观念更新,也就显得颇为必要。

城市化、信息化叠加下农民观念的更新态势

安土重迁的意识逐渐淡化,外出打拼的开拓理念成为主流。长期固守乡土、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家庭自给自足,是我国农村最为传统的生存观念。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推广的逐渐深入,农村居民也开始接触到现代化的城市文明与信息科技成就,对人对事的观念也出现了明显改变。离开乡村外出务工,追求更为丰厚的物质条件与精神享受,已经开始冲击安土重迁的传统意识。长期旅居、定居城市,进行自主创业,开始成为农村居民尤其是青壮年群体的主流诉求。

节俭喜储的传统思维明显削弱,消费享乐的倾向有所抬头。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相对贫乏的物质条件、比较固定的谋生途径、较低的经济收入,使得农民普遍形成了勤俭节约、偏爱储蓄、减少消费的生活观念。而在城市化、信息化大潮的洗礼之下,择业、就业、创业的机遇与渠道都大大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随之得到了明显的增加,消费观念变得更为多样化。在当前农村,敢于花钱、“提前享受”、追求更为体面和优越的生活品质,已经成为具有群体性的消费趋向,这也导致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享乐的倾向明显有所抬头。

主动了解、接纳乃至掌握现代科技的群体自信正在确立。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民众缺乏对于城市社会乃至现代文明的系统了解,这也使得这一群体产生了既想主动接触现代科技成就,又担心自己无力掌握而保持观望态度的微妙心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普及的全面展开,在丰富农村物质成果、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接触、了解、应用现代科技成就的渠道。截止到2015年年底,农村网民占比达到28.4%,规模达到1.95亿。乡土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上的风行,以及农村电子商务的崛起,无疑激发了农村居民的参与热情、创造意识,使得敢于表达自我观点、主动尝试新生事物、接受现代科技成就的群体自信也正在确立。

城市化、信息化叠加下农民观念更新的利弊分析

在积极影响方面,一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激发农村经济活力。自本世纪初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以来,三大产业联动发展,开始成为乡村经济变革、转型的常态。加之信息化推广在数据传输、资源分享上的增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地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而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城镇化所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红利、互联网平台的市场信息优势,完成去产能、开拓新市场的同步更新,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多元化发展新模式,继而充分挖掘农村经济的潜力,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

二是丰富、优化农民生活方式,提高其生活的品质。一方面,城镇化带来了交通运输条件的明显改善、生产与生活物资的充裕、基础设施资源的充足等积极变化,经济收入的提高也促使农村居民敢于进行消费,主动尝试更为新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农村社会风气也变得更为开放、自由。另一方面,信息化的纵深推广,尤其是互联网及其文化的普及,已经深刻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娱乐活动方式。上网阅读新闻、获取音视频资源、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等可谓司空见惯,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较之以前有了显著的提升。

三是打破城乡的空间、时间阻隔,缩小城乡的发展差异。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尤其是交通、通讯条件的极大改善,是城镇化对农村社会最显而易见的改变与提升。物资与信息流转、传输效率的提高,打破了长期以来阻碍城乡同步化发展的空间、时间等的阻隔。而信息化在农村的快速拓展,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择业、就业乃至寻找创业商机的切实途径,并确保了在资源与信息配置、获取、运输上的平等性、实效性。这都有利于缩小日益明显的城乡发展差距。

消极影响在于,一方面,淳朴、互助的传统优秀品性有所丢失,信任危机开始凸显。不可否认,城市化在丰富农村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动摇了当地民众对于长期保持淳朴、互助等传统优秀品性的坚持。尤其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既有的道德信仰。而信息化所带来的互联网工具、文化的大行其道,也改变了农村社会传统的人情往来的方式。利用各类即时通讯工具保持日常联系,虽然简单、便捷,却也淡化了民众之间的感情联络,导致彼此推诿、欺瞒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农民之间的信任危机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沉迷网络、从事网络诈骗等恶象开始出现,扰乱了既有的社会秩序。在当前农村,已经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留守青壮年,质朴、勤劳等优良品质正在被丢弃,面对复杂而充满诱惑力的城市文明,追求享乐、热衷攀比等畸形心态开始出现,好逸恶劳的生存方式成为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一些农村青少年以“打游戏赚钱”为借口沉湎于网络游戏,拒绝从事农业生产,参与到各种网络诈骗活动之中。这种不当、违法行为不仅扰乱了既有的生产生活秩序,而且也产生了颇为恶劣的影响,自然不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城市化、信息化叠加下农民观念更新的引导策略

建立城乡联动的网络宣传、培训平台,推广节能环保的发展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丰富资源,加强城乡两地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合作,建立联动式的宣传、培训平台,定期组织农村居民参与到集体的观摩、学习以及交流之中,集中推广当前最为先进的节能、环保的发展观念,并由专业指导人员下乡帮扶,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利用互联网工具,获取实用的生产、生活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改变农村落后的发展观念,借助城镇化、信息化带来的发展契机,寻找更为有效的就业途径、经营模式。

发挥外出人员的引导作用,引导农村居民接纳新观念与现代科技成就。与长期留守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本地民众相比,长年在外务工劳动力、大学生、乡镇企业家等外出人员,无疑在视野、发展眼光以及社会阅历上,更具备前瞻性。所以,可以由地方主管部门作为引导力量,定期邀请其回乡与当地民众进行交流,分享其在城镇地区生活、学习以及创业等的经历与经验,传播更为科学的发展观念,推介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现代科技成就,帮助当地民众利用各类现代文明成果,改变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与品质。

帮扶农民进行就业、创业,形成彼此带动、互利共赢的协作关系。应当由地方政府牵头创设专项化的管理制度,利用诸如中小额无息贷款、快捷审批通道、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调动农民主动择业、敢于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优势,引导农村居民进行市场信息获取、招商项目考察,并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鼓励农民进行信息、技术以及经营经验的分享,形成彼此帮扶、互助提升的协作格局,以此来实现本地各类产业的互补互利、共赢发展。

(作者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葛正鹏:《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研究的新视角》,《经济问题》,2007年第4期。

②高万林、张港红、李桢:《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第1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叠加   所思   所想   信息化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