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来源于我们坚信它是科学的,能够成功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来源于我们坚信它来自于人民、为了人民,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来源于我们坚信它具有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开放性。
【关键词】理论自信 科学性 人民性 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成立快一百年了。在这近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怀揣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无比坚定的意志沿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前进,不惧血与火的考验,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不畏探索的艰苦曲折,从不知道怎么搞建设,到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能够如此地坚信、坚守,无疑是因为对自己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有着坚定的信心,对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性有着坚定的信心,对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有着坚定的信心。这样的信心既来自成功实践的不断印证,更来自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开放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目标明确、脉络清晰,时时处处表现着科学的严密、严谨
我们的理论自信,首先来源于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能够成功地指导我们的实践。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源于马克思主义,又在同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成功。
就像自然科学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一样,马克思以人为出发点,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至今仍为东西方有见地的学者所推崇。其科学性毋庸置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中走来,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看待中国问题,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其致力于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这三大基本问题,我们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印证和发展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卓越成绩。
就理论本身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回答和解决中国问题。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难题,用社会主义本质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面对党的建设遇到的困难,历代领导人都格外重视: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提出,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则更进一步地提出了要全面从严治党。面对中国发展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明确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目标明确、脉络清晰,时时处处表现着科学的严密、严谨。
从理论的实践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至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的经济总量空前增大,GDP从1978年的148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约12万亿美元;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均GDP由1978年的155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516美元;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中,中国声音已经不可或缺。28年前,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在其代表作《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中断言,共产主义将在21世纪“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消亡”。然而,相信他做梦也没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神州大地上蓬勃发展,推动中国实现历史性的伟大崛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最好地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同时,也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新的发展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科学,更具说服力,更能精准地指导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人民群众的做法和经验,凝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我们的理论自信,也来源于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自于人民、为了人民,这样的理论一定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亦是如此。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群众路线,根据中国人民的要求,根据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理论的人民性也是我们自信的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自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向人民群众学习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也正是通过团结群众、形成统一战线,我们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更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断虚心向人民学习,听取群众的心声,尊重人民的选择。正是在全国人民的衷心期盼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顺应农村群众的要求,由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能够演变为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正是顺应中国人民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党才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在自己的决议上,于是有了中国各种新经济形式的快速发展;正是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才有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人民大众的做法和经验,凝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所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为了人民。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在于人民,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是按照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题中应有之义,始终把“一切为了人民”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位领导人都没有停止过对人民的强调: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样把人民性写在理论的旗帜上,更加地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来自于人民、为了人民,强调民生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上亿中国贫困人口得以脱贫,在21世纪来临之际实现了总体小康,目前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指导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样是一个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写在自己旗帜上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它的与时俱进、自我发展,还表现在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部文明精华的吸收
我们的理论自信,还来源于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开放性。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合融化中国社会已有的各种传统、各种思想形成的,并且还会继续不断地包容吸收各种传统和思想;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会不断发展变化,其依托的国内国际环境也会不断变化,因此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变化。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明确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种开放性,既是我们理论自信的保障,也是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它的与时俱进、自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总结前人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发展的,它不是教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充满生命力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结合实际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深入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不同时期中国的发展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又继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事实证明,我们的理论是开放的理论,能在不断变化的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一个能够自我成长的理论体系,当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部文明精华的吸收。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就不断对社会构建和国家治理提出见解,一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褶褶生辉,并且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以人为本;从“天下大同”到共产主义;从“以廉为本”、“廉政先廉吏”到高压反腐、全面从严治党;从“天人合一”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从来没有拒绝过一切来自于外部的优秀文化,无论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还是转轨国家在转轨中的痛苦经验;无论是对新自由主义的批评,还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扬弃。外部的理论体系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参照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一直主动开放、努力吸取外部理论体系的一切可以吸收的精华。思想的活力来源于交流,理论的生命力来自开放。正是这种开放包容,正是不断地从古今中外优秀文明中汲取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如此充满生命力。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编/杨鹏峰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