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启示

核心提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从自然先在性、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自然资源循环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多个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基于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结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从自然先在性、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自然资源循环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多个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基于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结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范式对人类社会发展内涵和进程进行诠释。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对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挖掘,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自然先在性。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自然界先于人类产生和存在,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尊重和顺应自然。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相对于人而言,自然界的客观性,人是自然界进化和发展的结果,人本身构成了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人的发展建立在自然界基础之上,人的劳动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支撑。马克思提出自然界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最基本保障,人类的发展受自然界的制约;恩格斯认为精神只不过是物质的高级产物而已。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论证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自然界的先在性是马恩生态文明思想的最基本观点。

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动物与自然直接统一于自然界,而人类与自然统一关系的实现则需要通过劳动这一媒介。这也就意味着,人类通过劳动完成与自然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性质是自然性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会超越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可控的,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劳动,通过劳动实践,人类能够自觉对物质交换进行调整,实现良性循环。

自然资源循环利用。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马克思认为与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应的是农民生产资料和土地的丧失,针对当时“疯狂”的土地私有化问题,马克思指出这种劫掠性的资源滥用方式与社会成员资源共享之间的矛盾是尖锐的,并且以极其敏锐的视角论述了资源开发的代际问题。他认为土地私有是不科学的,任何社会或者民族都不能成为土地的主人,人们只是拥有使用权,这样才能确保土地改良,实现土地资源的延续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视角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考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历史观忽略了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把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纳入到历史发展过程中,造成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相对立的局面。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有机构成部分,生产方式变革是与自然界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形态变革的原因不在于人的思想,而在于人类探寻真理的过程,在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其具体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开创了唯物主义生态文明研究范式。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科学地解释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本质和表现,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以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当前社会背景下,占主流或主导位置的是“可持续发展研究范式”,主张资源的延续性和代际性,以人类整体利益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衡量标准,这种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可持续发展理论缺乏从生产方式和制度层面对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生态问题本质揭示方面的深度与力度不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因此,坚持对生态问题进行实质性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唯物理论研究范式能够从根本上变革生产方式与制度,缓解和解决资源占有利益矛盾,从而有效解决生态危机。

其次,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路径。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不科学的生产方式是产生生态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路径。当前世界发展形势更为复杂,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生态危机,这是他们当时没有预料到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理论思考仍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转变生产方式,仍然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

再次,揭示了生态文明转向趋势。人类社会发展应不应该转向?转向哪里?这是人类面对社会发展困境、问题的思考,而得到的共识性答案是:人类社会发展需要转向,生态文明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马克思、恩格斯的先进性就在于他们不仅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这与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批判是离不开的。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解决好两个矛盾,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解放与自然界解放是同一过程。

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构建

文化维度的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视角的关键是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唯物主义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分析,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不仅是价值观问题,也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危机,更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矛盾的具体体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为获得更大的自然资源支配权和更多的利益进行相互争夺,产生利益冲突。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要维护自然权利,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社会内部系统与外部自然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为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政治维度的生态文明构建。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着统筹与自主冲突,而解决好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公共产品和自然资源分配机制。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政治维度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实现自然资源权利、责任与义务的统一,制定调节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法律法规,保障资源占有和利益分配的公正性。

经济维度的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是通过劳动实践实现的,也就是以经济生产为中介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无限制”投入来推动社会发展,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和能源消耗大的弊端,为此,生态经济应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科学技术提高能效,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共赢”。应逐步转变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低污染、低排放企业,积极实施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制度安排,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社会维度的生态文明构建。首先,国家社会发展整体布局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和前提,调整社会发展速度、规模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比如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视角出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以与自然相融合为目标,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手段。其次,坚持国际间的生态建设技术交流与合作,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发展,是国际社会进行生态文明构建的基本方向,发达国家应积极承担环境治理责任,并给予发展中国家相应的技术支持。

(作者分别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培育高职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q17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责编/张寒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恩格斯   马克思   启示   生态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