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德育是伴随时代发展衍生出的新型德育模式,我们在进行网络德育理论层面研究的同时,也应将其具体运用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实际生活空间,借鉴吸收外国网络德育理论新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实现网络德育工作的新发展。
【关键词】网络德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世纪出现的网络第三次普及高潮,互联网在我国出现跨越式的发展。网络不仅在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也不断加深。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一些没有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群,受到互联网负面信息的影响,使得网络的消极和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基于此,理解网络德育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开展网络德育工作,使网络德育成为德育工作的新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网络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首先,网络为德育教育内容多元化发展提供平台。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具有英雄主义特征,将个别案例作为典型教育一代又一代人,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内容的单一化、陈旧化,从而导致人们漠视典型案例的教育初衷。在网络时代,网络具有开放、多层的信息传播体系,人们可以迅速且全面地了解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并从中提取丰富、即时且紧密贴合现实的德育教育内容。
其次,网络增强德育教育的对等性。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是以官方形式灌输教育内容,教育客体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这种形式存在明显的弊端。而网络德育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与教育者平等对话的机会。现代网络德育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枯燥内容,微信、微博等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使德育主体与受众可以就某些德育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转变单一、枯燥的德育模式,增强德育教育的双向互动性。
再次,网络提升德育主体与客体的素质,增强德育教育水平。网络德育建设并不是单纯的依靠网络这一载体传播德育知识,其实施的过程有一定的复杂性。比如, 所传播的网络德育内容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当前形势所需,是否易于理解和接受等,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德育建设队伍。网络这一新媒体的存在,使获取知识的范围从书本扩展到更大范围,使获知时间更加快捷有效。网络的发展,使人们的观念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上网查找资料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同时由于各类繁杂信息的存在,使人们在选择对自己有用、有利的信息的同时,提升了鉴别知识的能力。这一系列变化有利于提升德育主体本身的素养,激发德育客体的兴趣,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增加了德育工作的管理难度
网络传播的特点增加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难度。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快捷性、大容量、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网络资源的丰富和使用的便捷,给德育工作增加了工作容量。网络信息分为实名和匿名两种。匿名传播网络信息使个别人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排解自己的情绪,但是也容易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出现抑郁倾向,甚至人格分裂。这种网络与现实的反差也给德育工作增加难度。
网络技术的创新性对传统德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模糊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把现实的世界与网络创造的世界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使人们不自觉地接受网络信息的影响。只有德育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社会发展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使德育教育的内容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只有德育工作者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网络技术,才能对信息进行自由的获取、分析和反馈。只有德育工作者不断地学习网络知识,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
网络增加了德育工作的管理难度。当前,通过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德育管理工作在网络常态下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网络时代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内容十分丰富并且获取不受权限限制,加之我们获得网络信息的快捷便利,使得我们对德育教育内容管理的弱化。这种网络管理本身的瑕疵必然导致德育工作更加复杂。
网络弱化家庭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由于年轻人更加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加上网络的一些内容更加吸引年轻人,例如网络游戏、网络社交软件、生活软件等,使得年轻网民占网民比例的绝大多数,而且所占比例不断递增。年轻网民依然是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他们通过网络了解到比家长、老师更多的信息,致使家庭和学校教育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构建网络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有其重要性和复杂性,尽管网络德育在实际应用上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在各个领域的具体操作上仍存在问题,构建网络德育教育新模式成为极为迫切的问题。为此,我们应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出发,寻找完善网络德育教育的新措施。
提高网络德育工作者的素质。部分德育工作者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教育意识淡漠,没有掌握一定的网络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对有关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缺乏了解。为此,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在思想教育的方式、载体上有所创新,德育教育才能有所突破。只有德育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提高网络知识技能,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并茂的综合表现方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使德育教育工作游刃有余地开展。
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握网络中的主流文化。文化作为传播的载体,能有效地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充分发挥网络主流文化的作用,使其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行之有效的工具。为此,我们必须发挥主流文化的熏陶作用,构建一个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杜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
搞好培训,营造网络教育氛围。培训是实现知识高效、快捷传播的方式之一,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有效普及网络知识,逐步实现网络德育的优化发展。例如,拥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可以对相关人群进行专题辅导讲座,让他们在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的过程中,较好地掌握网络操作的基本技能。这有利于调动和吸引人们的积极性和热情,为德育网络平台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网络德育的知识基础。新时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些优秀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德育知识,德育主体应该在这些理论成果中吸收精华,以更好的姿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并进一步利用网络引导人民端正价值取向。同时,德育客体也应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处理网络文化糟粕,道德层面的引导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也必不可少。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理应受到法律的约束,有了约束才会实现真正的自由。通过制定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地保护受众的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有利于网络道德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形成,有效控制网络中各种不规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我们应加快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为网络德育教育工作者提供完备的、全面的、科学的法律依据,推动网络世界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①章上泉:《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②关焕林:《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及构建网络教育的新模式》,《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③冯春芳、成长春:《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综述》,《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第3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