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网络舆情管理难在哪里

核心提示: 网络舆情在突破传统传播环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道德、价值观的束缚,信息的责任感、真实性、信任感等都将面临较大的危机。另外,偏激信息与行为的不断增多,形成“网上议事、网下挑事”的态势,这对于舆情管理实效性提升以及社会稳定性维持都带来很大的挑战。

【摘要】网络舆情在突破传统传播环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道德、价值观的束缚,信息的责任感、真实性、信任感等都将面临较大的危机。另外,偏激信息与行为的不断增多,形成“网上议事、网下挑事”的态势,这对于舆情管理实效性提升以及社会稳定性维持都带来很大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传播环境 舆情管理 思想传播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成为最流行的信息与思想传播平台,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舆情得以充分发挥舆论主导效能,对社会重大事态产生一定的有效影响。不仅如此,网络舆情还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决策、民众信息获取和传播,以及参政议政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新的网络传播环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面临来自各方面较大的挑战,客观认识和积极应对,是面对这些挑战的重要解决方式。

网络传播环境的复杂化加大了舆情管理工作难度

在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网络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的产生源头、传播速度,以及范围都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舆论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正确性有待考证。基于此种背景下,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化,网民除了作为信息的接收方之外,还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网民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随时可以将舆论信息推送出去。如果有的网民出现法律意识不强、辨别能力较弱等问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并不顾及其言论是否正确、是否偏激,这就容易导致舆情也日益复杂化。舆情的复杂化为突发舆情事件营造了“温床”,使舆情管理更加难以控制。比如,个别网民对一些低俗、负面、偏激的言论随意转发传播,“非理性”成为新的舆情特色,以致于突发舆情事件传播更快、更广,产生严重的影响。而此时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充分应用,网络传播环境中交互性和实时性特征突显,虚假信息、色情信息、过激言论等大幅度增加,加大了舆情管理工作的难度。

网络社会结构的扁平化迫切要求创新舆情管理方式。在网络传播环境出现以前,政府对于舆情的管理可以通过一定的计划和安排来实现其内容、传播速度、广度等方面的控制,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网络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此时,政府的舆情引导发挥重要作用,起到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在新的网络传播环境里,互联网去中心化结构显著,信息呈现出网状式、病毒式的传播特征,再加上终端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本身的传播形态也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信息传播更加随意性。传统的舆情管理方式作用减弱,导致网络舆情管理困难重重。在面对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以及在跨平台舆情的监测与管理过程中,如何屏蔽纷乱的信息,挖掘有效的舆情信息,是当前舆情管理工作需要考虑的新问题,因此,创新的舆情管理方式呼之欲出。

网络信任危机和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带来负面影响

政府公信力代表着政府的信誉与权威,它在广大民众中影响力巨大,如果负面网络传播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在人民群众中的扩展,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政府公信力危机,恢复起来相当困难。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甚至导致网络信任危机。

目前,网络舆情传播逐渐形成了“逢官必究”的态势,政府的负面信息被扩大,适时止损在网络传播环境中较难实现。这些对政府不利的言论,将人民与政府割裂开来,给政府公信力带来较大的挑战。此外,由于很多民众对信息的判别能力较差,网络舆情中谣言四起,民众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全面掌握能力,那么就会造成民众的网络安全感指数降低。为了避免谣言带来的信息传播影响,应对一些属于民众的信息进行公开,保证信息透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网络舆论压力,从而营造良好的网络信任环境。

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和不对称性造成舆论认知偏颇。一方面,网络信息中的信息碎片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信息本文的不完整,以及信息观点的分化,导致信息逻辑混乱、信息语境缺失及信息内容失真,种种因素导致舆论观点出现偏差。一般来说,在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的背后,信息认知成本较低,对事物信息的传播内容更加简化,以“精简版”“掐头去尾版”的形式传播给民众,虽然满足了快节奏生活中民众对信息的“速食”要求,但这种做法容易造成民众对信息全面性的了解缺失,很有可能产生对舆论观点认知的偏差,给后续的舆情管理工作规范性带来阻碍。

另一方面,社会中由于经济背景、社会地位、知识差异、地域区别等方面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促使网络舆论形成隔离圈层和传播闭环。以微信、微博为例,民众针对各自的兴趣爱好,形成了多个一定范围的话题参与态势。除此之外,由于信息公开制度的疏漏,民众对信息获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恰恰与舆论中心主体信息发布产生差异。这种差异有可能导致舆情信息出现不对称现象,使发布者与受众之间产生误解或偏颇,增加了舆情管理的难度。

网络舆情中的不良信息和偏激信息影响了社会价值观稳定性

网络舆情在突破传统传播环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道德、价值观的束缚,信息的责任感、真实性、信任感等都将面临较大的危机。另外,偏激信息与行为的不断增多,形成“网上议事、网下挑事”的态势,这对于舆情管理实效性提升,以及社会稳定性维持都带来很大的挑战。

首先,网络舆情中的不良信息,对社会生活中的优秀道德规范、正确社会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扭曲个别社会公众的心理,淡化社会价值观在民众心中的位置。尤其是很多网民的年龄偏低,大都为青少年,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自律能力都相对较弱,在网络中对信息的传播缺乏规范性、自律性,甚至认为随意传播不良信息是正常的,这样一来,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容易出现价值观缺失、理想信念迷惘、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带来了更多舆情管理的挑战。

其次,网络舆情的偏激信息,在快速传播的同时,也迅速产生连锁效应,网络舆情传播从一个地方扩展到多个地方。各种负面舆情的集中与扩展,让网民的负面情绪充斥网络,再加上偏激煽动,以及恶意造谣,扰乱了网络舆情环境和民众对信息的价值判断,最终导致社会稳定面临较大的挑战。

舆情管理监管机制不健全、网络立法不完善带来网络信息安全威胁

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网络立法不完善,直接关系到我国舆情管理体系的建设效果,以及是否营造出正规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环境。网络传播环境的更新与日渐复杂,对网络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中的安全漏洞和恶意攻击,在网络监管与网络立法缺失的状态下频繁发生,网络信息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第一,在舆情管理监管机制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不完善,舆情收集的范围、内容缺少一定的依据,以致于信息收集“把关”难以实现。此时,除了采用搜索引擎收集舆情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等进行舆情搜集。二是网络舆情识别、研判、分析机制不完善。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从舆情信息中识别、研判、分析出有效信息,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舆情研究的多元化、精准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三是网络舆情监督和引导机制不完善,监督和引导有效性的缺失,一旦遭遇突发舆情,便会很难对舆情进行合理、全面的处置。

第二,在网络立法方面,我国在互联网立法上数量较少、针对性不强,且针对网络舆情管理较少,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如果无法可依,网络信息安全也就更难以实现了。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①燕道成、杨瑾胡、江春:《网络舆情新特点及其应对策略》,《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2月6日。

②王秀丽:《网络传播视角下舆情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德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责编/肖晗题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舆情   管理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