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烛炬,而是一只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把;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辉煌,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这是一代文豪萧伯纳对文明传承最为传神的比喻。
文明的传承,始于观念的改变。对于生态文明,同样如此。
生态文明,虽肇始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但这远远不是全部。文明的核心是人。生态文明终将化作人们头脑观念里自然而然的反应、生活方式中顺理成章的选择。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态文明的观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思想,却扎根于现代化语境,启迪人们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年来,千千万万曾经饱受环境恶化之苦,而今正在享受生态修复带来的美好生活的人们,最能体会总书记这番话中蕴含的辩证法真谛。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绿色生活,不仅是一种消费观念,更体现了一种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每个当代中国人都应肩负起的责任担当。
生态文明,归根结蒂,是对美丽心灵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说。
5年来,这场革命在社会生活中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人们观念中也已逐步落地生根——今天,在普通百姓的话语体系中,“绿色”往往意味着品质;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环保”已然成为风尚。
“观政在朝,观俗在野”。深植于人民群众心中最细微的变化,往往意味着一场深刻变革已经开始。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