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习近平的人才思想引领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工人阶级队伍建设
一、在大学教育中贯彻 “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培养青年一代的“劳动情怀”,树立“劳动光荣”“劳动成就人生”的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成长成才,重视高校对青年学生的培养工作。2013 年5 月习近平在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中提出:“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他勉励大学生: 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他殷切期望大学生要勤奋学习,开拓进取,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
2014年4月30日,习总书记在同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才培养必须以德为先,人无德不立,有才无德难成大器,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有用之才。他指出: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他说: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知耻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怎样才能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呢?习近平认为立德树人要从小抓起,他指出: “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习近平强调的“德”的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情怀”“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
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共识和时代召唤。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大学教育中,就应该树立培养青年学生的“劳动情怀”的育人观念,做好“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我校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迄今坚持了25年,为大批共和国劳动英模、“大国工匠”提供了深造机会和成长空间,全总也已经决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大国工匠”研修交流中心,必将推动这项工作更好的发展;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中加强“劳动情怀”的培养,将“劳动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写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专项规划,通过开设课程、组织“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大讲堂” 等第二课堂活动、聘请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做课外导师等种种举措在大学教育培养体系中一以贯之的塑造学生“劳动之魂”,让青年学生形成“劳动光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铸就完美人生”的价值观,让“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他们的思想里生根发芽。
二、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整合企业、社会多方力量为广大职工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强调解决本领恐慌“唯一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一定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帮助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拓展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成长成才空间,引导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需求,不仅要有数量,更要重质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思想,就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培训的设计与实施,增强人才培养培训的目标性和实效性,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培训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培训机制。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着力建设一支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积极发挥新时期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建设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振兴实体经济、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和实现产业工人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李玉赋曾经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振兴实体经济、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和实现产业工人全面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建设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的责任感使命感。”
对于广大职工群众而言,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增强本领,提升就业能力,不仅关系到职工个人家庭的美满幸福,也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新的历史时期,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把更好维护和发展职工群众利益作为根本要求,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部分职工群众的就业岗位、收入与生活都受到影响,甚至面临失业危险。作为高校,应该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整合企业、社会力量为广大职工提升转岗、再就业、创业能力提供培训,让广大职工“下岗不失业”“失业能创业”,不是在改革中牺牲,而是在改革中重生,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获得生活保障,增强生活信心,拥有人生尊严,实现自我价值,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贡献力量。
三、建设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提高工会的凝聚力,有效发挥工会的作用,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为社会安定团结、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思想,“要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就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资源的意识,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处于急剧转型过程中,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化,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增强,经济关系与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工会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如何把广大职工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如何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如何大力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如何抓好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如何推进工会全面改革创新? 这些都需要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的工会干部队伍。
毛泽东主席说过: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的素质、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是使正确的路线方针、工作部署能否顺利实现的最重要的保证。只有正确的路线,而没有能够把这个路线方针贯彻落实的人,这个路线方针再正确也会落空。
因此,中国工会从成立之初就非常的重视工会干部的培养和训练。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发动工人运动,在工人中组建工会的时候,就专门成立工人夜校,以培养工会的骨干。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工会组织处在大发展的巨大转变时期,工会干部极为缺乏,全国总工会也根据形势发展的急迫需要,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前身)。全总对干部培训高度重视。学校对大量的工会干部进行了培训,对推动当时的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校也在当时被称为全国干部培训的三大学校之一。
当前,职工群众队伍和工会组织有了长足的发展,职工人数已经有了3亿多人,已经占到了全国就业人口的一半,我们的工会会员也有了2亿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我们有100万的工会专职干部,600万的兼职干部。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的职工群众与工会组织同样也面临着重大挑战,特别是改革以来,中国的企业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中国的职工群众的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工会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去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去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改革的深入、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这是中国工会组织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临的重要的挑战和必须完成好的任务。这就更彰显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会干部培训的重要性。
为此,中国工会高度重视并专门制定了中长期的工会干部培训教育规划,如:《2011-2015年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等。就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校专门编制了干部培训十三五专项规划,为下一步工会干部培养提供了具体思路、措施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习近平的人才思想也会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要继续研究、实践习近平的人才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人才长城。
(燕晓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处处长兼经济管理系主任,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参考文献:
贠大强,邹岚,穆俊江 略论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年4 月。
张向鸿,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9期。 唐斌,罗洪铁,习近平人才思想研究,探索,2015 年第3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