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诞生之日起,我国航天事业就在走军民融合之路。2012年起,我国积极鼓励军民融合。当前,全球航天技术已迈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随着我国航天产业进入政策密集期,火箭和卫星领域逐步向民营资本放开,中国的商业航天开始破冰起航。
技术人才、资本、政策是横在一般商业火箭公司面前的“三座大山”。火箭公司凭借央企背景,依托航天科工四院成熟的型号产品、完备的配套体系和庞大的人才队伍,有着得天独厚的运营条件。2016年2月,在湖北武汉,航天科工四院所属的国内首家按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火箭公司注册成功,快舟一号和快舟十一号火箭成为公司商业发射的主力型号。今年1月,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完成首个纯商业发射任务,揭开了航天科工集团商业航天发展的新篇章。
航天科工集团敏锐地洞察到市场商机,认识到自己正在开辟的是一条国内商业公司尚未走过的路。在国内首个纯商业发射任务中,政府未参与任何实际运营,只负责监管,而从火箭、卫星研制方到配套方、运输商、保险商都是商业公司,大家靠一纸商业合同链接在一起。目前,火箭公司的业务包括三部分:火箭总体设计、火箭总装集成以及发射服务承包。火箭公司面向商业航天发射市场推出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已承担商业发射服务的快舟一号甲(KZ-1A)系列火箭;正在研发中,即将首飞的快舟十一号(KZ-11);其他大型运载火箭。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具有“低成本、快响应、高精度、高可靠”等特点,在成本、可靠性、快速机动发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火箭公司的长远目标却不是靠火箭产品本身赚钱。我们要降低成本,提供最廉价的火箭,以拉动后续的卫星应用。
在航天技术实现广泛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火箭公司以“三创新”为抓手,闯出了“航天质量管理+民企灵活运营”的全新研发模式之路。基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三创新”理念,着力“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系统与分系统集成化、硬件与软件相互渗透化”的“新三化”设计,采用标准化思维,引入民营企业高效、灵活的经验及技术。通过开放合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市场参与,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商业自筹,参与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火箭发射还购买了商业保险,整个运营过程,配套厂商都严格遵照商业契约精神来履行。
2016年8月,航天科工集团与湖北省武汉市共同建设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基地以发展商业航天为主导,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年产50发运载火箭的能力以及年产140颗商用卫星的能力,力争在2020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中国航天的军民融合脚步正在加快,商业航天将会吸引更多人才、资本和企业加入,共享“太空经济”红利。希望集结更多的人才、资本进入这一领域,促进我国航天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责编/张虹 贾娜 美编/李祥峰 李智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