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
6月29日上午,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中共林州市委主办,人民论坛网、中共林州市委宣传部承办,人民智库提供课题支持的“红旗渠精神与中国梦”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召开。以下为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的现场发言。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在今天全国上下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节点,召开这个研讨会很有意义,我主要从理论角度谈一点对红旗渠精神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同时他也提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他去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又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我觉得总书记的讲话非常深刻,探讨红旗渠精神也可以有多种角度和多种视野。
探讨红旗渠精神,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也可以从政治的眼光来看。我们今天对红旗渠精神的实际化概括就非常好。
探讨红旗渠精神,我们可以从美学的眼光来看。现在要拍的电视剧《红旗渠》是一部艺术作品,首要标准应该是美学的和艺术的标准,如果不是美学的和艺术的,就失去了艺术本身的魅力和价值。
探讨红旗渠精神,还要放在一个广阔的人类的精神史当中来看。我们的视野不能狭窄、胸怀要宽广,在一个狭隘的框框内分析终极人类史是没有前途的。我们要像习总书记所说的,要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人类的视野。
探讨红旗渠精神,我们还需要有一种未来的视野。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迎来大转型,我们整个国家、全人类面临的未来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有一些方面的前景也是非常不确定的。我们在这种格局下需要坚守什么样的价值?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探讨红旗渠精神,我们还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它彰显了什么样的人性之美?人性当中哪些最优秀的东西,在红旗渠精神中得到了体现?我们探讨红旗渠精神,应该从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今天我主要从审美和美学的角度谈一点看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当中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学理性的命题。我认为,这个命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另一个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推动自身命运的变革和伟大的社会转型当中,在我们共产党人身上最集中体现的那种革命审美精神。我觉得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深入挖掘。
对于革命审美精神,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概括,一般来讲是由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运动命名的。比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那么与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相比,我们的革命审美精神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能不能有一个概括?我认为是可以的。
所谓革命的审美精神,在艺术的价值维度当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种力量。举个例子,日本人侵华的时候,西南联大的学生从长沙到昆明的路上收集了很多民歌,之后写成了《西南采风录》,闻一多为此书欣然作序,在序里特别赞扬了两首民歌。从一般意义的道德价值观来看,这两首民歌是有问题的,但在当时闻一多说,日本人已经把钢刀架到我们民族的脖子上了,我们民族需要一种原始的野性,他从这两首民歌里发现了这种野性,他觉得这是我们反抗日本帝国主义非常需要的一种力量。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我们今天残存下来的人类,绝大部分已经不再具备超感官的感知性。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力量,是可以有这种感知性的。我们今天对于红旗渠精神的传承,首先可以像乔总那样,在现实中以实业精神进行传承,带领我们的老百姓追求富强、幸福的生活。另外,我们可以探寻红旗渠精神在那个特殊年代展现出来的革命力量和审美精神,需要我们以时代、历史的眼光审视,以艺术的方式进行传承、升华、凝练,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