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凝聚改革共识难在何处

【摘要】由于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结构分化和人民参与的不够,我国部分领域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着改革共识不足的问题,并导致个别领域的改革出现空转的现象。为此,我们必须正视改革中的困难,通过确定以改进人民利益为依归,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进程,切实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大、社会不公和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渠道不畅等问题,凝聚改革共识,推动深化改革征程大步向前迈进。

【关键词】深化改革 改革共识 人民利益 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自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以来,截止到2017年3月24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了33次会议,出台了数百项深化改革的举措,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深化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仍不理想,某些领域的改革取得较大进展,而其他一些领域的改革却也存在着文件落实的空转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很多,但改革共识不足却是一个不争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凝聚新的改革共识以推动深化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就成了学界和政界一个不得不重视的课题。

利益结构的分化造成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诉求多元化,增加了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

凝聚共识对改革的推动和成功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为改革提供思想,减少改革的阻力,节省改革的成本,化解改革中的矛盾。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改革共识面越广,改革就越顺利,否则矛盾丛生,举步维艰。我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引以为傲的巨大成就,就与改革初期党内外存在广泛的共识有很大关系。正因为有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这些共识,改革给全国绝大多数民众都带来了实惠,所以改革虽然不断遭遇到旧有意识形态的阻碍,但还是能够不断向前推进。

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即将步入不惑之年,国家形势和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改革共识已难以为今天的深化改革提供思想支撑,需要形成新的共识来整合多元化的社会利益,消解不同利益矛盾,提供改革的新动力。目前在这方面取得的最大共识就是改革风险很大,但不改革风险更大,因为停止改革并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甚至可能导致社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境地。也就是说,改革永远在路上,要解决改革产生的新问题唯有继续改革,所以,各个群体对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普遍认同。那么今天建立改革新共识还有哪些困难呢?

首先,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凝聚新的共识需要一个认识过程。改革开放初始因为没有经验,一切需要重新学习,所以只能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针,沿着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及由浅入深的改革路径来进行改革。到今天,容易改革的部分都已经改得差不多,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以前的改革经验已经不完全灵验,对遇到的新困难,人们一时半会儿又看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因为成长背景、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对于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改革道路、需要改革哪些领域和改革次序应该如何确定等问题,就有可能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要形成共识自然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

其次,利益结构的分化造成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诉求多元化,增加了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不但以往可以让社会不同群体普遍获益的帕累托改进式改革不复存在,而且还造成了利益分化、贫富差距加大和社会不公等问题,人们的利益诉求出现了很大的不同。以地区间的差距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改革诉求更强调市场取向;而中西部地区市场经济尚未得到充分发育,经济发展仍然是政府主导和推动,对市场取向的改革要求不强烈,可见东西部地区要达成改革共识着实不易。再如,市场经济虽然解决了经济效率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改革共识在这种利益纷争的状况下仍然受阻。

最后,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不利于形成广泛的改革新共识。我国的改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企、医疗、教育、住房、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改革,总体上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导和推动的。这种改革方式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有利于发挥行政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改革积极性;从消极的方面来说,改革的设计和推动有可能被部门利益所主导,一些改革的主导者和既得利益集团甚至打着改革之名行谋私之实,为个人和小集团谋取好处,结果是改革被异化为攫取私利的手段,从而损害了广大民众的正当权益,致使部分民众对改革的目的产生了不信任。

以上问题的合力作用造成了改革共识的不足,而要形成广泛的共识就必须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自然结果,我们只能勇敢地面对,迎难而上,去克服该时期的各种问题。而关于人们利益诉求的分歧和参与改革不够的问题,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来加以改变,即通过以改进广大人民利益的改革导向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来凝聚起改革共识。

解决民众的后顾之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改革的最好突破口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的成功不能靠空谈,而要靠实实在在的苦干。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革就是要改变现实世界,成功的关键在于实干。前面已提及,改革新共识难以凝聚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利益分化,部分民众对改革的目的产生了不信任。重新凝聚改革共识实际上就是要让老百姓重拾对改革的信心,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就是要将改革宗旨确定为改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普通老百姓越来越难以承受的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和养子难,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能够感受到做中国人有尊严,体认到改革的确是在解决体制中的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强国家的实力。

在当下的中国,解决人们最为关切的合理分配发展成果,是改革的最好突破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大多数人处于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贫困状态,所以一般民众只要自己的收入有所增长,就不是特别关注贫富差距问题,甚至还把先富者当作自己学习和追赶的榜样。今天中国大多数民众已达到了衣食无忧的小康阶段,离更高层次的全面小康社会也为期不远,此时即使人均收入水平依旧有所提高,但人们已难以容忍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过大这样的社会分配不公,原因是在越来越自由开放的政治、市场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民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个人权利意识也开始觉醒,对不平等、特权和腐败等社会不公现象越来越反感。因此,我国深化改革的聚焦点应该放在如何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上,也就是要始终将改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置于首要地位,这样做有利于重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任和凝聚改革共识。

在此过程中,各个相关的利益群体也应该勇于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政府应当带头检视过去的改革工作,正视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民生状况和受损的民众权益,要有同理心和担当精神去冲破特殊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重重阻挠,坚定地走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改革道路。针对民众生活的实际困难,政府应该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尽快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层面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等具体的民生问题,以解除一般民众的后顾之忧,缩小社会分配差距。毫无疑义,这有利于构建一个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形成改革共识。各个利益群体也要摒弃狭隘的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主动创造条件让改革成果更加公平合理地惠及到每一个中国人。譬如说,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结构性改革,来纠正资源的低效配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短期来说这会损伤一部分人的利益,从长期来说于国于民都大有益处,受损者此时应该顾全改革大局,积极配合这种有利于大多数人利益的改革,同时要对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毫不留情地予以反击。

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以此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和共识

凝聚改革共识并非改革主导者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利益和各方意见大体一致时,共识才能建立起来。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肩负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的责任,统筹协调处理全局性、长远性、跨地区和跨部门的改革问题,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指导、推动和督促中央有关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组织落实,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在凝聚改革共识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于深化改革而言,这还远远不够,尚待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因为改革是要革除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公正、不公平的各种体制,推动社会进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赞成、支持和配合,该任务不可能完成,任何美妙的改革蓝图最后都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自上而下改革路径所造成的对改革的异化,最大限度地激发起社会的活力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进程的积极参与,以此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和共识。

为此,我们必须破除阻碍人民积极参与改革的精神束缚。改革共识是指各种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在得到平等自由表达后,所形成的一种妥协性共识。古今中外成功的改革实践,都是通过妥协性共识这条路径来完成的,因为该共识经过了利益相关方思想的充分表达和利益博弈,照顾到了各方的利益关切,其改革实践一定是各方获益的帕累托改进,而非一方获益而另一方受损的零和博弈。中国改革共识的达成必须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讨论,最后方可得到可行的最优方案。这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也是有例可循的。改革开放初期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代表的思想解放运动,帮助人们形成了改革共识,这些共识摆脱了当时僵化的思想教条和旧体制的束缚,从而揭开了中国走向兴旺发达的序幕。今天中国改革遇到一些困难,我们也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创造有利于思想解放的环境,激发各个主体就改革中的问题,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将大家一致的地方凝聚成共识。

此外,要保障广大民众参与改革进程的渠道和权利。目前来看,我国广大民众参与改革进程的渠道有待拓宽、参与权利的有效性仍要进一步予以保障。因此,政府应当树立起改革的主体是人民和改革是众人之事的观念,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成就改革成功的伟业。同时,应当从制度建设上,着力建设有利于人民自下而上积极参与改革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人们参与改革进程的渠道畅通无阻。

总之,部分深化改革措施落实存在空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共识不足,只要我们本着改革以改进人民利益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目的的改革宗旨,切实解决贫富差距大、社会不公和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渠道不畅等问题,那么就一定会很快地凝聚起改革共识,并推动深化改革征程大步向前迈进。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参考文献】

①龙柏林、罗嗣亮:《当代中国改革的形成与升级》,《思想战线》,2014年第6期。

责编/孙娜 美编/王梦雅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共识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