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创造、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提升劳动者素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强国战略呼唤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需要个体、企业、社会、国家多方共同努力。
【关键词】工匠精神 时代背景 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2017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何谓工匠精神、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弘扬工匠精神,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才能为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是一种追求完美、坚持敬业的道德气质,是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尽管传统的小作坊已被现代工业所取代、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人类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却依旧贯穿在现代化工业制造中,为产业工人创新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生产优质产品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甚至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在我国全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当下,工匠精神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更加凸显。弘扬工匠精神,既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工业强国战略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全球竞争对我国劳动者素质提出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产业工人队伍水平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程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全球的激荡变局中,一个国家能否在全球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确保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进一步提升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国际经合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几乎所有欧洲工业强国中高中毕业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都超过50%,在有些国家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德国以“双元制”为主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德国工匠”和“德国制造”享誉全球。截至2015年底,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总量为4501万人,仅占技能人才27.3%,而在制造业强国,这一比例往往在4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的高技术人才队伍还存在产业分布不均衡、国企民企分布不均衡、年龄分布不均衡等结构性矛盾。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我国将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践主体是广大制造业企业,毋庸置疑,这一战略的实现靠人才。从制造业的生产规律来看,既需要一批理论功底扎实、掌握核心技术、善于创新创造的研发人员,更需要一大批实践技能突出、具有娴熟技术、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能人才。客观上,“技工荒”特别是高素质技术工人缺乏,直接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尚处于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业态,远不能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强国战略实施离不开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产业工人的支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基因。在传统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创造出无数璀璨优秀的文明成果,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孕育出独具一格的工匠精神特质。中国古代匠人素来具有“擅工尚巧”的创造精神,他们不仅崇尚手工操作方面的技巧,而且推崇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巧思。在制造过程中,他们将技艺的精湛与产品的精致完美结合,追求“精益求精”,最终以精致细腻的作品闻名于世。在古代,人们把对技艺和作品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看作是通往“道”的一种途径,他们在练就高超的技艺、打造传世作品的过程中,也希望通过手中技艺最终领悟到“道”的真谛,从而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
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一定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2017年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意味着仅仅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不够的,还必须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惟有如此,才能为国家战略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
弘扬工匠精神也是一个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多个层次的系统工程。在不同层面,弘扬工匠精神主体及其实施路径亦有所差异。
在个体层面,应致力于持续追求自我提升,达致精益求精的职业境界。对于每一名职工而言,岗位不同,所肩负的职责也有所不同,但对待工作的态度却是相通的。在具体的岗位实践中,劳动态度不同直接导致劳动成果存在差异。职工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立足自身岗位,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为榜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职业心存敬畏、对产品精雕细琢,逐步达到精益求精的职业境界。
在企业层面,应致力于不断完善制度激励,形成精细做事的企业文化。企业是提供服务、制造产品的实践主体和社会单位,从参与市场竞争到做出企业品牌,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产品质量。企业产品是否精良,关键在于企业员工是否恪守职业操守。企业弘扬工匠精神既要将工匠精神植入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生产、研发到技术、工艺都不断优化;又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构建人人分享、人人认同、人人实践的职工文化,引导企业全体职工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更要优化技术工人的成长环境,建立系统完善的培训机制,出台奖掖先进、鼓励创新的完备制度,给职工以积极进取、精细做事的正面激励,进而让工匠精神在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社会层面上,应致力于尽快提升职业地位,克服轻视技术工人的社会偏见。当前,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深度调整,产业工人的经济社会地位有所下降,导致人们轻视职业教育和技师技工的舆论导向和浮躁现象时常发生。要切实提高产业工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加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舆论引导,既给高待遇、高报酬,又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加他们的话语权,增强他们的荣誉感。逐步叫响做实“金牌工人”、“大国工匠”等品牌,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而激励更多年轻人乐于学习技术、钻研技术,努力成为技术型人才。
在国家层面,应致力于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的国家战略。现代工业强国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路径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将职业教育提升至战略地位,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根据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尽快形成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的格局,为多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开辟相应的制度通道。积极探索建立由政府、企业、工会、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强化服务产业发展导向,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厂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青年兴则民族兴 技能强则国家强》,《中国青年报》,2016年7月15日。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