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三季度经济形势预测
1.经济增速平稳,继续保持L型态势
综合前述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形势有稳中向好的一面,也有稳中偏弱的一面。一方面,工业生产加快,新动能继续积聚;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民间投资增速略有提高,基建投资增速都高于去年同期;中上游行业继续去产能,部分行业在前期去库存之后补库存。企业利润恢复性上涨,财政收入状况好转,出口增速上升,进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扩大。另一方面,在国际油价回落、补库存力度减弱、货币供应速度减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回落。去产能和去库存导致中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房地产市场超预期发展的衍生风险、金融去杠杆产生货币紧缩预期带来经济下行风险。
2017年上半年坚持稳中有进的总基调,加强了三重监管。在房地产市场,热点城市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更多的城市加入需求侧限购限贷行列,房地产市场整体上恢复理性。金融严监管配合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形成双支柱宏观金融调控框架,维护金融稳定,保障金融安全。财政严监管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潜在风险。初步预计2017年二季度GDP增长6.8%,消费物价指数上涨1.4%。
三季度工业生产继续温和增长,投资增速略微下降,消费平稳增长,出口改善难度较大。PPI同比增速回落,CPI温和回升。财政扩张的空间受债务约束,货币政策回归中性,金融去杠杆的力度受房地产价格和投资稳增长的目标要求限制。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债务违约和债务处置负担沉重、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下滑、去杠杆、去产能和隐性失业问题。美国经济好转、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加息、缩表进程可能带来金融市场震动;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弱于预期,继续施行负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保护主义压力强化,美国新总统的政策实际效果和美国经济增速低于预期等因素都会影响中国出口和对外投资。
因国际经济好转,国际油价回落,国内稳增长政策的空间和潜力加大,宏观政策应付各种意外冲击的能力加强。应抓住经济稳中趋好的机遇,在确保经济增长不突破底线的前提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经济潜在风险,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预计2017年三季度GDP增长6.7%左右,完成全年增长6.5%的目标不成问题。
2.CPI低位徘徊,PPI增速放缓
食品价格下降、国际油价回落、去年高基数等原因可能拉低2017年CPI同比涨幅。下半年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也从需求侧压低物价上涨空间。PPI已经出现持续放缓迹象;随着国际油价的回落进一步传递到国内,PPI环比会进一步放缓。在企业积极补库存阶段,一旦库存逐步回升,工业品价格将难以再度明显上涨,甚至价格逐步回落。
基于美元指数保持90到110之间波动、美国进入缓慢加息进程、油价维持相对低位等基准假设,预计2017三季度CPI上涨1.5%左右,PPI增长4.5%,经济增长6.7%左右,消费品零售增幅为10.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幅8.3%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长8.0%,货币供应和信贷分别增长10.3%和12.4%左右。
总体上,2017年三季度在平衡经济增长压力与金融去杠杆要求之后,三大领域监管措施的执行弹性和力度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决定了经济增速将基本平稳,继续保持L型态势。经济增速略有下移,生产领域物价回落,消费物价涨幅略微回升,消费品零售增速基本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下移;货币供应的增幅基本平稳,信贷增速可能略有下移。
宏观调控思路和对策建议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稳中趋好,应抓住有利时机,化解经济中潜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探索监管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为十九大顺利召开奠定平稳增长的基础和宏观环境。
1.精准平衡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关系
在看到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压力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增速在国际上仍然是比较高的。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金融风险上升,房地产市场冷热不均,宏观调控的约束条件增加,政策求解空间缩小,爆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上升。必须要把握好经济增长与债务增长的平衡,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方面,把防范大规模失业风险作为经济增长的底线,实事求是地评估经济增长的需要与可能,提高社会政策托底能力,适度调低经济增长预期。另一方面,把防范债务危机作为债务增长的底线,同时加大政府债务“开正门”的力度,使地方政府隐性负债显性化,提高债务透明度,降低债务成本,增强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
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潜在经济增长率下行的挑战,L型态势为中国经济改革赢得宝贵的时间空间,改革的目标是使中国新经济新动能的体量可以替代传统经济的减缓,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短期内,要特别关注去杠杆和楼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既不能用力过猛,更不能不了了之,要狠抓落实出成效。解决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最终要靠实质性推进结构性改革,要大力推进国企、财税、金融、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改革。只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国才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2.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同时注意货币政策调控的灵活性
尽管当前M2增速有所放缓,但今年经济开局较好,全年经济增速也将高于6.5%左右的目标。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不应再进一步加重对总需求的依赖。当前,我国货币池子里的水已经不少,导致一段时间内“资产荒”情况比较突出,资产价格泡沫明显,虹吸效应误导社会预期。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泡沫和金融风险的过度扩张,抑制金融系统的自我循环和过度投机,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动力。
当然,考虑到全年经济前高后低的格局,今年宏观调控的环境十分复杂,宏观调控需要小心翼翼。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健中性,既要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而产生的加杠杆效应和放大资产泡沫,又要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提防政策收缩、需求下行、风险暴露出现过度叠加。要兼顾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的需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3.融合监管框架,统一监管标准,从机构监管转为功能监管
通道业务中的复杂结构化产品,具有高杠杆、多链条、资金来源不清等问题亟待解决。分业叠加机构监管的现有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一方面,应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对跨行业、跨市场的风险进行整体监管,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另一方面,应从机构监管转变为功能监管,按照产品类型而非机构类型实施监管。尤其要注重针对同类金融产品和交易行为,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投资范围、执法力度,改变监管分割的现状。
4.理清政府生产性职能,推行资本预算,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框架
中国政府具有强大的生产性职能,应将其与一般性的公共服务职能区别开,界定清楚生产性职能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推行资本预算,在资本预算的统筹管理下,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框架。资本预算框架因而必须是典型的复式预算框架——在运作程序上严格区分资本预算和经常性预算,同时确保两类支出间的统筹协调。两类预算必须分开申报、分别审查、分别控制和评估,尤其应保证资本预算采纳更为严格的运作程序。
(执笔:汪红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