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文化自信绝不是孤芳自赏、自我演绎

【摘要】建构对外话语体系,已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未来需要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彰显中国先进文化,使其成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名片”,并以此来进一步巩固中国文化自信。

【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解读中国文化自信,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向度,但如果脱离全球化的时空坐标,中国文化自信就会变为“自说自话”。换言之,中国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中国式命题,也是一个全球化命题。只有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我们才可以解读中国文化自信为什么是“自信”,而不是“他信”。中国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也只有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才能得以深层揭示。

中国文化自信,植根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之中

回望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无数的光荣和梦想都写在了人类文明史上,对人类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年来,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儒学热、书法热、汉语热等不断升温,表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神奇回归。2009年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一项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决议,向中国的孔子致敬,并认可他在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2013年12月,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珠算正式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端午节、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等之后,我国第30项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如此等等,都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也着实提升着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夯实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需要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两创”:一是创造性转化。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利用新媒体进一步盘活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使其为世界人民所喜闻乐见。二是创新性发展。即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进一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他者”文化的互动与互鉴,在比较和借鉴中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重塑全球伦理中的启示价值和意义。

中国文化自信,奠基于近代以来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接续之中

近百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缓慢而坎坷,甚至可以说是危机重重。随着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中华传统文化遭到猛烈的抨击,经历了长时期的衰落。随后科学主义盛行,西方的学科分类方式成为社会的主流评估标准,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落,其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民族自信心的丧失和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后果。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在中国步入历史大转折的关键时期,茫茫黑夜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担负起引领中国走出历史梦魇、走向光明未来的责任。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全球化的突出表征,既含有西方文化的先进因子,又避免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弊端,满足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需求,为中国革命文化的出场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用革命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

近年来,有的学者将救亡图存与文化启蒙对立起来,将革命看作是压倒启蒙道路的“巨石”,声言革命文化是“政治激进主义”的产物,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我们搞革命和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但是,要自由,就先得有自由的前提——独立富强。反过来说,自由本身不一定导致独立富强,而没有独立富强,这个自由是保不住的。这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的独立富强。也就是历史学上常说的,中国自五四运动以后,是救亡(强国图存)压倒启蒙(自由民主)。正是在救亡图存的革命文化的导引下,中国结束了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的悲惨命运,开启了向现代文化进军的时代。在当下,要继承革命文化遗产,关键是继承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对于应对“四大考验”、破解“四大风险”、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中国文化自信,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已经逐步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当今全球化舞台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博弈和话语能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我们在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善于用海外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中国文化阔步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在相互交流、密切往来中认知中国文化。例如,通过政治高层互访直接表达文化理念,扩大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政府签订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密切他国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专家学者开展以中华文化为题的专题研讨或国际论坛,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认同度;通过企业积极进行文化产品投资,将中国文化产品品牌推向世界市场。可见,对外文化交流是推广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研讨会时强调:“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近年来,文化部还相继举办了中俄文化交流年、中法文化交流年、中欧青年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美国行、澳洲中国文化节、华盛顿中国文化节、埃及中国文化周、圣彼得堡中国文化节、巴黎中国文化年等活动,极大地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多向度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大大提升。鉴于此,我们要努力跳出自身的话语体系,学会运用世界话语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各国人民听得懂、能理解、愿接受,将文化软实力和政策软实力有机地结合,产生巧实力,从而使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自信,建立在对当下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全球化境遇的审慎把握之中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与中国经济硬实力不相匹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文化软实力没有很好地展示,话语权较弱。中国对自身先进的文明理念、发展理念、崛起理念,在宣传和传播上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在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中,现代元素不足。根据国外媒体的调查,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感知更多是源于并且止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使得现代中国文化主题形象日益模糊不清。由此,我们在赞叹中国文化当代价值的同时,要对当下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全球化格局困境保持审慎把握。

有学者指出,尽管中国文化外交与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文化与软实力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化地将文化“走出去”等同于赢得软实力;二是相比于西方,当今中国文化处于结构性弱势地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本身存在多元价值冲突,因而在如何选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外交上存在困境。另外需指出的是,在当今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将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文化理念,不断以各种形式源源不断地输入发展中国家,甚至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及民主、平等的外在表象,在全球实行“文化霸权主义”。鉴于此,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必须警惕文化霸权主义的殖民,警惕西方消极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这也是全球化坐标系中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意。

中国文化自信,建立在对当下中国文化格局困境的破解思路之中

要进一步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必须在全球化困境中进一步寻求破解思路。一是增强国际话语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让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真谛。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复杂交织,“中国”这两个字对于外国人来说仿佛是一本晦涩厚重的书本,难以吃透,更不用说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意蕴了。更有甚者,一些学者误读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各国的影响,得出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搭便车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奇谈怪论,这也是缠绕中国已久的“崛起中的烦恼”。在这种语境下,要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化,掌握全球范围内中国文化的话语权,亟需建构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针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少”的现状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由此,建构对外话语体系已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特别是在新媒体产业异军突起、大数据技术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增强对外传播力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二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质言之,未来需要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彰显中国先进文化,使中国文化成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名片”,并以此来进一步巩固中国文化自信。

(作者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副院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③沈壮海:《大学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7期。

④张志洲:《文化外交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动因、问题与对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

⑤《习近平“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意义重大》,《文汇报》,2014年1月24日。

责编/张寒 美编/李祥峰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