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智库 > 研究报告 > 正文

文化安全的虚拟性问题:网络文化霸权(2)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将文化输出作为瓦解社会主义的有效手段,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就曾经说过:“布尔什维克主要是思想上的侵略,你不能靠军队击败思想。”在网络传播中,信息的传播系统是非线性不规则的系统。作为复杂混沌的系统,网络信息传播无法被人所完全控制,大量信息充斥在人类生活空间之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信源和信宿。这种混沌的系统机制会带来信息脱离客观实际的情况。网络不存在绝对的控制权威,无法对每个网民的行为和每个信息的内容进行控制;信息对于初值的依赖性也让个体变得可以影响到整个信息传播系统。一篇宣传西方文化的博文、一则简短的微博都可能影响到大部分网民,从而引导网络的群体舆论。网络文化霸权的推进不再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也不再需要规避国际政治的敏感区域,一个微小的西方文化言论都可能引导网络舆论,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10

技术强势者的文化单向输出是网络文化霸权的生成过程

正常的文化交流过程,体现出的是文化的相对平等、互取所长和兼容并生。网络文化霸权的生成过程,则是技术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文化控制。由于技术的差距导致的不对等性,一定程度上来讲技术强势者对技术弱势者的文化输出是一种单向性的文化输出。网络文化霸权的生成是由浅入深的层次递进过程。

网络文化霸权生成的第一层次是网络文化产品的倾销。在工业时代,法兰克福学派曾经提出“文化工业”的理论。他们认为,区别于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创造文化,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化在大工业时期成为了自动化生产模式下的产品。虽然将文化等同于产品并不全面,但在信息时代,文化的确可以以产品的形态出现。由于网络文化以信息符号的方式表现,凭借技术的手段,作为数据与符号文化信息可以被大规模复 制、妆扮和传播。如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纺纱机对传统手工纺纱作坊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样,工业化的文化产品对技术弱势者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技术的劣势使传统文化在规模上、形式上和内容上无法与工业化的文化产品匹敌,达成的效 果相去甚远。

网络文化霸权生成的第二层次是网络文化舆论的建构。基于文化产品的倾销,网络文化霸权开始占领网络文化市场—既对网络文化舆论的控制。在传统媒介时代,政府可以构成文化中心,形成文化共识,从而使本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而在网络时代,碎片化的生存方式使舆论变得分散和自由,去中心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本土文化的控制力在不断削弱。当技术强势者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控制了网络舆论,他们就占据了网络文化的制高点,随之输出的文化也会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更深层次的认同。 网络文化

霸权生成的第三层次是网络意识形态的同化。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是不可分割的,推行文化霸权的目的是对意识形态的控制。网络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部分,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呈现。在这一层次,网络文化产品充斥着网民的信息空间,外来文化舆论已经在网民的社会交往中占据了主动。网络意识形态的转变会对网民主体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产生颠覆,导致对国家的认同危机,甚至会影响到政权的稳定和民族的存亡。

 

西方网络文化霸权的危害

意识形态的移位

信息技术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凭借网络的经济科技优势,利用其已经掌握的网络话语霸权,对社会主义国家大肆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迫使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接受西 方文化,大搞心理进攻和思想文化殖民,推行实施文化帝国主义。一些西方学者政客打着网络自由的旗号,趁机贩卖西方价值观。一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借用各种意识形态论,试图从思想层面诋毁责难社会主义,攻击直至消灭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指引我国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理论,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

然而,在现今的中国,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遭到了质疑,指导地位受到了动摇,导致中国社会价值理念的混乱和意识形态的移位。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被“西化”,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数在减少,对马克思主义毫无兴趣的在上升。由此造成的信仰危机使人们找不到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在空虚迷惘中对国家、对民族丧失了应有的信心。

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改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各种媒体在全世界推行一种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美国的可口可乐、德国的奔驰宝马、法国的葡萄酒香水等消费品作为一种时尚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推向全世界,在全球发挥着消费示范作用。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狂轰滥炸下,人们无形中接受了西方国家的消费模式,在不自觉中接纳了西方的文化理念,消费中心主义影响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种带有统治世界色彩的西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一些人脆弱的精神世界,使得他们盲目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造成人们进取心减弱、精神变得颓废、幸福指数在下降。唯利是图压抑了价值理性的张扬,造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认同的冷漠。消极的价值观念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标准,造成道德评价的混乱,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最为重要的是,鼓吹过分消费的西方意识形态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危机,还使社会主义国家与其开展的意识形态斗争难度加大, 更趋向复杂化。

文化认同危机加剧

文化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且遵守的习俗规范和交往方式,涉及到信仰、艺术、宗教、道德和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不仅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生命力,还是创造力和内聚力的源泉。它具有保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维护调整其正常运转的功能。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其自身固有的文化,该民族身份认同就会出现危机。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大肆扩张其文化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价值观进行“打压”干扰,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毫无立足之处。西方文化借助信息技术带来的强势地位,大力弱化其他国家的民族道德素质,在心理认同上淡化其民族身份,使得发展中国家人民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来怀疑和排斥。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该民族的理想信念、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在对待民族文化问题方面就显得无所适从,文化丧失民族特性,只能被动接受超级大国的霸权征服,最终沦为西方文化价值的附庸。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人民智库]
标签: 虚拟性   文化   霸权   问题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