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文化自信:当代文艺工作的底气与灵魂

【摘要】文化自信为文艺工作注入了底气和灵魂,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近些年来,一些综艺节目和影视作品掀起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潮,而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也正在以艺术的形式得以再现。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对民族精神充满崇敬。文化自信正在推进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时代精神 艺术再现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1.009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参著)、《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参著)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出系统阐述,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放在一起而成为“四个自信”,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和文艺界探讨研究的热潮。可以说,文化自信为文艺工作注入了底气和灵魂,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他们正通过自身的文艺创作,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吹响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号角,以新的气象揭开了中华民族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的新篇章。

不忘初心,用文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用文艺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国文艺界出现新气象、新面貌,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①当然,好的作品只有通过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才能为群众所喜欢,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每天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信息量大,因此,如何以既好看又有趣的艺术形式吸引群众的关注,就成为文艺创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对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从现有的传播途径来看,除文学作品外,宣传与弘扬传统文化比较快捷方便的方式还有电视、电影作品和互联网。因此,这里就主要从电视节目设置与电影作品创作方面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人文精神的坚守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义务,时下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荧屏的“国学热”在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方面发生了重要的作用,一些综艺节目掀起了弘扬中华文化的高潮,在社会上激起了热烈的反响。诸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3年8月2日于央视一套与央视十套播出)、《中国成语大会》(2014年4月18日于央视十套播出)、《中华好诗词》(2013年10月19日于河北卫视播出)、《中国谜语大会》(2014年2月11日于央视一套播出)、《中国诗词大会》(2016年2月12日于央视十套播出)、《中国民歌大会》(2016年10月2日起于央视一套播出)等中国传统文化真人竞技类节目,通过比赛的形式,在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增加节目的文化含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节目都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汉字、成语、诗词、谜语、民歌等,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从不同角度讲述这些文化背后的历史蕴涵及精神诉求。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在舞美视觉包装上做了不少文章,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具象地灵动起来。每期大会基本都以古诗词朗诵开场,在声光舞美的配合下,别有一番韵味;赛制中的“战船”“射箭”则借鉴了草船借箭的典故,充满了历史文化气息;舞台设计以及后期花字配以卷轴等元素,为整场大会增添了许多美感;邀请国内相关学者作为嘉宾,在遇到诗词中的难点或者典故时,专家便会“说文解字”,或巧妙地把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总之,《中国诗词大会》以多媒体手段,将原本有些生冷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元化的方式“热”呈现,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挖掘其深处的精神内涵,引导观众真正感悟中华诗词的精髓、中华文化的魅力。②此类竞技性文化节目通过比赛形式,带领参赛队员和屏幕前的观众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好的传播效果。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底气   文艺   灵魂   文化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