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文化自信:当代文艺工作的底气与灵魂(2)

除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节目外,许多地方台也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浙江卫视举办的《中华好故事》(2014年首播)跨越时空,以文化回溯的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容穿梭,以电视荧屏为媒介,构建着“古”与“今”的新型文化衔接关系。故事被分为不同的篇章讲述,从宏观的“爱国励志”“道德礼仪”过渡到“民俗亲情”,由关注家国天下走向关照自身,从细小的文化切口体现出人文之美。北京卫视推出的《传承者》(2015年首播)则为近年来在社会上已渐受冷落的中华文艺遗产传承者保留了一席之地,通过一批身怀绝技的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演示与表演,弘扬与凸显了传统文艺,为推动濒临绝失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承传做出了努力。

除电视综艺节目外,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电影作品,也有意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面作出探索。如微电影《二十四孝》系列根据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改编还原,将历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以真实性还原再现,呼唤孝德的回归,以古代先贤的孝道故事引发人们对当下人文伦理的深刻反思。《二十四孝》系列的开拍既是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国学精髓作出的贡献,也是源于一种责任,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为下一代的教育伟业留下了可以圈点的经验。电影《百鸟朝凤》从表层看讲的是学吹唢呐的故事,但从深层看,歌颂了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这部充满浓郁地域色彩的作品,将我们的思考带向了对诸如唢呐这样具有中华传统艺术特色的民间艺术存亡的命运上。当全球化已经毫不留情地将任何一个偏远的山村都裹挟在它的世界之内,当代表着最为时髦的西洋乐器与西洋音乐以其有力的节奏和震撼的音符吸引着当代年轻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究竟该如何自处?《百鸟朝凤》在此无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严峻课题。还有动画电影《大鱼海棠》,该故事脱胎于《庄子·逍遥游》,角色名称、想象构思都取材于这部名作,同时还融合了《山海经》《搜神记》等古代神话以及“女娲补天”等上古神话的传统元素,是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一次融合展现。《大圣归来》作为“现象级”国产动画,其票房口碑双赢的背后也缘于作品对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有效改编,以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修身”“济世”的价值观念。而借助好莱坞的资本、技术和班底打造出的《长城》这部电影,是用商业电影载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作品。正如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不是一个谁拯救谁的好莱坞英雄主义故事,而是一个讲述中国传统价值观里的牺牲精神、家国情怀的中国故事。”③

上述影视作品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显出中国人近些年来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精神的凝聚与培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④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个长期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我们不仅引进他们的技术而且引进了他们的文化,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化变迁与生活方式几乎与西方同步,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却弃之如蔽履,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建设并没有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时建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⑤因此在今天让传统文化和中华精神深入人心,深入生活,就是顺应时代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和反映。不仅在影视作品当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也推动了文化传统仪式活动的重现与兴起,一些传统礼仪活动得以复兴。如“祭孔活动”“成人礼”的出现,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民俗文化在长时间受到冷遇之后,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务院还将端午节和中秋节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重视佳节习俗,赛龙舟、包粽子、插艾叶、纪念屈原等民俗活动也逐渐兴起。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同时也把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以及挖掘古老民俗文化的魅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古老的传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继续前进,让文艺彰显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在一起来谈,并认为这三种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⑥由此来看,彰显文艺的时代精神,除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外,我们还要特别重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掘它们的精神内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结合重大历史事件,主动设置议题,进行艺术创造,在这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从影视剧到纪录片,创作出不少这一题材的作品。这里以中央电视台所打造的八集大型纪录片《长征》(2016年10月央视一套首播)为例,谈谈《长征》的播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长征与长征精神所具有的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纪录片《长征》分为《英雄史诗》《路在何方》《伟大转折》《战史奇观》《民心所向》《跨越极限》《百川归海》和《永远长征》共8集,采用大量一手鲜活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素材,其中包含600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对50名近百岁亲历长征老红军的抢救性采访和700多条亲历者、目击者的采访等,重现了红军长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长征》每集各有主题,但又服从总体结构,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笔者认为,《长征》的最大亮点就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清楚诠释了“长征精神”的四大价值内涵,这就是“理想信念”观、“群众路线”观、“艰苦奋斗”观、“党的领导”观⑦,而正是这四大观念将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续新的长征的精神动力。长征永远在路上,习近平同志讲,“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⑧,而要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就要切实践行“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不怕困难、不畏牺牲、追求理想、崇高向上的“当代精神”。今天,有关“长征”题材的书籍和文艺作品很多,人民群众早已将长征精神溶化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各种各样的回忆录,诗词书画,影视作品,音像资料,历史名胜,纪念馆、纪念碑、博物馆,以及民间传说等,已经形成一种立体的“长征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传递长征精神,使长征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新的长征”的精神动力,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灵魂,同时也为世界人类精神宝库提供了新的精神资源。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的事业还在,长征精神就要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底气   文艺   灵魂   文化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