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强政策援助是当前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难的主要途径,各地政府要做好政策衔接工作,切实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公平教育机会和均衡教育资源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民工 随迁子女 教育融入 政策援助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异地高考政策、随迁子女纳入城镇义务教育政策等的实施,为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提供了支撑。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让更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直接受益。但是,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日益凸显,如校园暴力等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由于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随迁子女在城市上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多种困难和问题,为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当地教育教学环境中,必须加强政策援助。
教育融入是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农民工随迁子女是指出生于农村,跟随父母在城市上学的子女,或是在城市出生,但父母是农民工的子女。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必然要面对农民工子女随迁教育问题,随着各项援助政策的出台,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是教育融入仍然是当前随迁子女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结合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进入迁入地正规公立学校,正常而言,这一类学校要求学生具有当地户籍,如果是外地户籍学生则需要缴纳一定的借读费用;二是进入民办私立学校,这类学校收费高,办学条件优越,但是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而言可以说是遥不可及;三是进入打工子弟学校,该类学校在办学和管理上与当地公立学校差不多,费用也比较适中,但是学校数量有限,随着农民工群体数量的增长,很难满足随迁子女上学的需要;四是进入非正规打工子弟学校,但这一类学校教学条件差,且不正规。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中遇到的难题
一是行为习惯融入难。农村儿童随父母迁入城市生活,多数农民都以打工者身份进入城市,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处于社会底层,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条件相对恶劣,社会治安、卫生条件、父母照顾、周围环境因素等对儿童成长都极为不利,这些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身体方面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脆弱易病,在心理建设方面缺少有效指导,容易性格孤僻、脾气暴躁。这些问题让儿童很难与周围环境建立起相对友善的关系。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民工子女在行为习惯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日常生活中缺乏礼貌用语,物品乱扔乱放,行为上自由散漫。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部分儿童行为自私,学习不求上进,学习生活并没有养成良好习惯,与城市儿童容易产生冲突,个体行为受外部环境影响更加深刻。在城市学校中,容易受到差别化对待,部分学校容易将城市儿童作为标尺去衡量农民工随迁子女,因此当前个别学校教师对待城乡学生的两种价值差异在短时间内仍很难消除。
二是心理安全建设难。从心理安全角度看,很多农村随迁子女受到外部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要相对低于城市儿童。在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社会适应困难、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身份认同模糊,性格孤僻自卑,情绪控制较差等问题,学习适应能力也有待提升。从团体归属感角度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团体归属意识也要低于平均水平,特别是这些儿童在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社会认知等诸多方面存在文化差异,而且因长期生活在农村,其价值理念、社会化水平、接触的文化环境与城市儿童存在明显差别,虽然这些儿童进入城市校园,但在文化影响和思想价值上的差别使其很难真正的融入到城市学校中,从心理上对城市主流文化产生排斥,缺乏亲近感。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政策援助
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上,政策逐渐向“同心圆”演进,中央政府突出强调注重教育公平,同时指出要解决好有关农民工的各类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历了从排斥到包容的过程,各地政府的援助政策也在稳步实践。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援助。实施包容性的随迁子女教育融入政策,重点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在入学政策援助方面,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在学前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上提供政策保障。其次,制定和完善公平合理的教育准入政策,并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民工群体倾斜,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享受到城市子女同等的教育待遇。
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援助。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也制定了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仍然滞留农村,因而导致一些城市人将农民工子女视为外地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打破城乡教育格局,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到城市市民群体之中,实现教育环境下的“一视同仁”。
打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在现有的义务教育体制下,不仅要保护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权,同时也应从包容性发展理念出发,提升随迁子女的受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换句话说,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上,不仅要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我国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提出“两纳入”政策,并向随迁子女提供资助经费,这对于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城市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工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子女教育融入问题,从根本上说要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要保护适龄儿童、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并为其提供必要的义务教育条件,但是如何做好各地政府工作之间的有效衔接,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如果各地方政府仍然以自身利益为前提,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户籍制度是导致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难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身份的差别,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问题上被差别对待,甚至沦落到边缘地带。为此,在政策援助上,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逐步弱化城乡差别,在政策制度上给予农民工群体更多的支持,从源头上保障其享有公平的地位和权利。
综上可知,农民工随迁子女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做出了大幅调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得到了改善,但是从当前的政策体系制定和落实情况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教育援助政策仍然存在弊端。为此,既要从包容性发展理念出发,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和农民工市民化援助政策,还需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来说,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政策援助既要考虑消除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的户籍差异,还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的心理建设,彻底改变随迁子女作为“外来人”的尴尬境遇。
(作者为铜仁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融合教育视角下的贵州融合教育模型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5QN3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