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社会转型时期哪些不良社会心态亟待纾解

核心提示: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价值的多元会导致社会心态的多元化。在这些多元化的社会心态中,存在着五种不良社会心态,即群体性怨恨心态、浮躁功利心态、焦虑悲观心态、娱乐泛化心态和极端偏执心态。我们需要多措并举,减少社会不良心态的产生,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价值的多元会导致社会心态的多元化。在这些多元化的社会心态中,存在着五种不良社会心态,即群体性怨恨心态、浮躁功利心态、焦虑悲观心态、娱乐泛化心态和极端偏执心态。我们需要多措并举,减少社会不良心态的产生,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关键词】转型时期 不良心态 公平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心态呈日趋多元化发展趋势。客观地讲,“和平理性、积极进取”是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但是同样有些不良社会心态正在蔓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群体性怨恨心态、浮躁功利心态、焦虑悲观心态、娱乐泛化心态和极端偏执心态的社会危害

群体性怨恨心态。此种心态是一种反社会的心态。其典型表现就是对社会主流现象和价值观有较为强烈的不满,特别是对政府行为、官员作为、公共事务等方面充满着不信任感。在很多时候,只要是主流倡导的,其必然就会反对。这种心态的蔓延会导致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发生固化,给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融合带来障碍。持有这种心态的人,通常会将自己列为“社会弱势群体”,以一种受压迫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大众视野中。同时,其将自身置于一个封闭的社会阶层里,用自身 “怨恨”的视野来解读社会一切正面、主流的形象和观念。这种心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较为消极的,会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冲击。

浮躁功利心态。此种心态是指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并以此为行为准则的一种不良心理倾向。此种心态在社会中有较为广泛的表现,如行为者希望通过“走捷径”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为了获得捷径,必然会置社会准则于不顾,导致行为人在心理上的扭曲。更令人忧虑的是,此种心态的泛滥可能会使快捷文化、快餐文化盛行,使社会大众难以静心思考、静心做事。浮躁功利心态还可能会导致拜金主义价值观盛行,扭曲社会大众的正确价值取向。

焦虑悲观心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每个社会个体生活在一个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各种新事物新观念不断出现,必然会给人们带来影响。当现实与自身期待不一致的时候,负面情绪就会出现。从社会现实看,焦虑悲观的情绪几乎会涉及到社会所有主体,虽然不同主体焦虑悲观的内容是不同的,但在同一阶层中,其焦虑悲观的内容有相似之处。焦虑悲观情绪不仅影响社会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每个个体的工作动力,降低其获得感,给社会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娱乐泛化心态。此种心态是指将娱乐与社会现实的界限予以模糊,在是非观念不分的情况下,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当成娱乐内容的一种社会消极心态。适度娱乐对于人保持身心健康是有必要的,是缓解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泛化的娱乐却是社会发展庸俗化的表现。娱乐的泛化会消解社会现实与娱乐本身的界限,从而使人失去基本的社会原则,娱乐嬉戏可能会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可以说,娱乐泛化导致的“娱乐至死”心态较为盛行,如“抗日神剧”的出现就是如此,将英雄人物变成娱乐笑料,将严肃的历史、事实变成娱乐笑料。如果没有基本的准则,一切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均可以成为娱乐的内容,这样只会扭曲人们日常的审美情趣,对于那些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就会造成误导。

极端偏执心态。此种心态就是只从一个方面去看待社会,从一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在这样思维观念的指引下,行为人看到的只是社会不良或阴暗的一面,基本上不存在换位思考的可能性。在这种不良心态的人看来,社会上所有正面的现象均是负面的,对社会一切正面的东西均保持隔离感。可以说,极端偏执心态是一种简单的是非黑白观,其最大的危害就是将自身置于一个单一的视角中去思考问题,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看问题,也不能用平和的心态去解读社会现象。因此,这种心态的存在会加深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障碍,导致个人与社会产生隔阂,甚至可能会引起反社会的表现。

多措并举,纾解社会不良心态

对不良社会心态的疏导和治理是一种综合治理路径,具体来说,要化解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降低其对社会的危害,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纾解社会不良心态。可以说,人们不良社会心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仰危机,是信仰缺失所致。没有正确的信仰,无法为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符合中国实际的,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信仰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科学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今实践仍然具有指导作用,能够保持人们正确认知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二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从建立初期就反对空想社会主义,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理论,经过了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检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思维观和价值观。三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价值关怀性。终极关怀体现的是基于现实生活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构想,这是一种价值关怀,不是缥缈的幻想,是实现人类社会终极发展的蓝图。今日,社会个体具有一些不良的心态,从根本上也是由于缺少价值关怀,无法为其提供思想上的疏导。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关怀价值,是疏导不良心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加强不良社会心态纾解的利益诉求机制建设。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基层政权组织与社会个体面对面接触的优势,基层政权机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民情民意。如果基层政权建设能够建立顺畅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就可以保证各个阶层社会个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如此持有不良心态的社会个体就可以将其不良心态扼杀在萌芽中,以此来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要建立不良心态纾解的利益表达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信访部门的综合协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访来化解社会个体的不满情绪,加大党委和政府对信访制度的统筹效果,保证民众的来访问题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此外,还应该建立各级信访协调机制,在基层无法解决的问题,民众有渠道能够向上反映,进而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高效处理机制和体系,确保民众对社会的不满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解决。

建立公正合理完善的社会分配机制,纾解社会不良心态。在社会利益初次分配机制中,要保证其公平性和竞争性。公平性能够保证每个社会成员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公平的社会报酬,竞争性保证每个社会成员能够有能力、有机会展开自己的劳动,能够保证这种劳动力是基于公平合理的竞争,而不是不公平的投机取巧的竞争。在社会利益再次分配机制中,要保证其保障性和调节性。所谓保障性,就是在再次分配体系中,要充分发挥国家权力的作用,对社会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提高民众的社会福利感,实现分配过程效率与公平统一。在保障性的基础上还需要体现其调节作用,就是对那些高收入群体,要通过经济、法律的杠杆来调节他们在再次分配中的利益获得,减少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阶层之间的差异,实现社会相对公平。如此,就能够提升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获得感,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从而减少社会不良心态产生的概率。

(作者为西南医科大学副教授)

【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联动与协调:三医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C13A02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冉汇真:《文化转型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第30期。

②唐富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信仰体系的建构》,《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社会   心态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