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保障,拓宽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容维度,激发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针对教育精准扶贫中面临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用型网络教育资源匮乏,贫困亚文化削弱脱贫内在动力,师资队伍建设受阻等诸多问题,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从强化保障,精准提供教育内容,营造扶贫文化氛围,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当前,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倒排工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目前我国已经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列为实施“五个一批”精准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将“互联网+”思维与教育精准扶贫相结合,不仅为贫困地区和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新路径,也可以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互联网+教育”激发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
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技术保障。由于个体需求的差异性,传统教育扶贫无法做到个性化、微观化的指导。通过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优质教育资源冲破空间界限,低成本地流向贫困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也为开展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拓宽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容维度。传统教育扶贫内容多为农业生产方面的实用型技术或是关于青少年课业辅导等内容,尚不能完全满足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所需的个性化知识与技能,如农村电子商务、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而“互联网+教育”能够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为贫困群体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此外,在线教育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实现教育主客体间的实时互动,这就为更多具备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创富带头人、志愿者参与到教育扶贫之中提供了可能,将极大地拓宽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容维度。
激发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部分贫困地区如信息孤岛,缺乏与外界有效的信息沟通,无法及时获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互联网+教育”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让规模大、量级轻、效率高、可持续的教育公益成为可能,能够激发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学校教师、农技人员、农村创业者等群体对于改变农村经济社会现状的信心与决心,调动起贫困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
“互联网+教育”在教育精准扶贫中面临四大问题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贫困地区政府财政状况紧张,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加之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重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同时,偏远贫困地区的互联网覆盖面不够,上网资费较高,终端设备昂贵,这些因素都是制约贫困地区推进“互联网+教育”的障碍。
应用型网络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当前,网络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但多是服务于青少年课业学习,真正适合贫困群众提高生产技能、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应用型网络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一些农经类网络课程主要是针对在校大中专学生或技术人员,并不适合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贫困群众学习。
贫困亚文化削弱了脱贫的内在动力。除资源极度匮乏和环境极度恶劣的贫困地区外,还有一些贫困地区并非因自然条件恶劣而致贫,而是因长期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逐步产生了“等、靠、要”和“散、懒、慢”等贫困亚文化现象,形成了自身低水平需求与低水平物质供给间的均衡,致使自身实现脱贫的内在动力被极大削弱,甚至出现了一些贫困群众不愿意“脱贫”的怪现象。
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受阻。虽然“互联网+教育”具有使用便捷、便于共享、内容丰富等优势,但也应看到其具有的交互性,并不能完全替代线下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如果在教育扶贫开发中过度强调线上教育,而忽视教师在教育环节中的主导作用,这将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不平衡,使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受阻。
“互联网+教育”给力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
坚持综合施策,强化资源保障。“互联网+教育”涉及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社会团体和贫困地区群众等多个层面,要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就必须不断完善机构设置,加强相关机制建设,实现技术保障、内容供给、平台运营、成果转化等环节的精准对接;要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地区数字鸿沟;要在贫困县乡镇建立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为广大基层干部、中小学师生、农业技术员、农村创业者免费提供培训课程,同时也方便贫困群众就近接受养殖、电子商务、新型农业、务工等应用型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要号召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公益机构对口援建落后地区的教育扶贫事业,尤其是针对教育扶贫对象的实际,创造易于掌握、方便成果转化的网络教育资源,让贫困群体能够获得多元化、个性化、本土化的优质教育产品;要鼓励电信运营商给予贫困地区资费优惠,精准减免贫困用户的网络通信资费;要支持终端设备生产商,研发物美价廉移动终端设备,让更多的贫困群众用得起。
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提供教育内容。教育精准扶贫面临教育内容不能满足贫困群体脱贫实际需要的问题。所以,要针对贫困群体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现状,精准开设既符合贫困群众学习特点,又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网络课程,建立起以贫困群体实现脱贫需求为核心的网络教育内容体系。不断创新网络教育内容的传播形式,方便贫困群体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就业创业实践。政府部门也要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合作,探索未来扶贫教育新模式,开发简便易用的网络学习移动应用程序(APP)、微信公众平台和短小精悍的在线学习课程,让贫困群众能够快速掌握课程内容,并与在线授课教师形成良好互动,不断降低贫困群众自主学习的门槛,但也要避免把线下教学简单地进行在线复制和传播。同时,还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为贫困帮扶对象建立教育扶贫档案,实时掌握扶贫对象接受网络教育的状况,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强化点对点的精准教育。
注重精神扶贫,营造扶贫文化氛围。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树立自力更生、光荣脱贫理念,激发贫困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要通过媒体加大对教育扶贫的宣传力度,让贫困群众真正理解“互联网+教育”对脱贫致富的意义,引导具有劳动能力的未就业贫困群体主动参与到网络学习之中,激发他们的创富热情,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进而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脱贫。此外,教育扶贫不只是政府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要在全社会营造教育扶贫文化氛围,加大对教育扶贫项目的推介力度,吸引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教育扶贫攻坚战。
加强师资建设,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把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扶贫的重点,不断增加对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优化师资结构,促进其职业发展。要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能力,为其提供“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让他们在参与“互联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育能力,既能当好“教育者”,又能当好“受教育者”,担负起帮助当地广大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力量,从而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分别为长春工程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讲师;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就业创业专项)“‘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70531JY)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贺建清:《影响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投资意愿的因素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3期。
责编/孙娜 陈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