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用好新媒体,筑牢高校思想阵地

核心提示: 面对高校网络舆论主题社会化带来的挑战,要通过校园主流新媒体的权威信息发布、精心设置议程等路径来主导校园新媒体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创新舆论引导渠道,有效提升高校新媒体舆论引导力。

【摘要】面对高校网络舆论主题社会化带来的挑战,要通过校园主流新媒体的权威信息发布、精心设置议程等路径来主导校园新媒体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创新舆论引导渠道,有效提升高校新媒体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舆论 舆论引导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校园新媒体舆论日趋多层次、复杂化,如何结合校园舆论特点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舆论的积极影响力,把握校园新媒体舆论引导主动权,充分运用好校园新媒体舆论阵地,已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存在着非理性、不稳定性的一面

参与主体单一,自主性特征明显。当代大学生知识储备较为充分,比较关注校园内外热点话题和社会焦点,热衷于对感兴趣的话题畅所欲言、发起讨论,而这些话题和相似的阅历容易触动学生群体敏感的心理和活跃的思维,在短时间内形成校园舆论热点。由于校园新媒体用户群体思维活跃、言论个性化、独立自主意识强,他们乐于在微信群、微博、校园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甚至对传统舆论提出挑战,在他们看来,利用新媒体发表意见、表达自我体现了言论的自由性,这使得高校网络舆论呈现出自主性特征。

围绕公共事务,交互性特征凸显。大学生群体一般以发生在自己身边和周围的事件作为舆论客体,如国内外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和校园管理规定等,由于涉及自身利益,迎合自身价值取向,容易在新媒体平台引起热烈的讨论和强烈的反响,表达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愿望。高校新媒体的日益普及,使得网络舆论的交互性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高校新媒体用户与媒体之间的互动、网络用户之间的互动等。

舆论内容的非理性,不稳定性突出。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容易使高校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网络舆论失真和失控的现象,极少数缺乏自律意识的大学生在表达意见的时候采取偏激的态度甚至使用过激的言论,因此校园网络舆论也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甚至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利用大学生单纯的特点、较为封闭的信息来源和相对较少的社会经验来趁机发布虚假信息,容易使大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偏差,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一些负面的、极端化和情绪性舆论的出现,因此高校网络舆论也表现出不稳定性的一面。

提升新媒体舆论引导力,抵御西方文化侵蚀

建设和谐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需要增强新媒体舆论引导力。大学生虽然具备较高水平的新媒体素养,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到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和思潮的干扰和影响,较容易形成校园网络舆情。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校园管理除了常规管理之外,还涉及到网络安全管理,及时把握校园舆论动向,掌握各类事态的发展,建设和谐的高校新媒体网络舆情环境。

应对高校网络舆论主题社会化需要,加强新媒体舆论引导力。大学生作为校园新媒体舆论参与主体,自然而然要参与到社会化网络舆论这一更大的环境中。在当前网络新媒体时代,理性言论与非理性言论并存,许多真知灼见进入网络舆论场之后往往容易被只言片语式的言论所淹没。在此背景下的高校新媒体舆论场域也难免受到社会网络舆论环境的影响,“碎片化”的网络传播语境正成为大学生网络文化和网络舆论的一种真实写照。高校新媒体网络舆论呈现社会化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新媒体舆论引导力。

解决高校新媒体自身问题需要提升新媒体舆论引导力。借助校园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参与主体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而新媒体的开放性又进一步扩大了校园舆论的影响力,使得校内热点问题即时在校园内外传播,甚至成为社会舆论热点。因而,在校园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对校园舆情热点事件的研判、预防和舆情引导都提出新的要求。

抵御西方文化侵蚀需要提高新媒体舆论引导力。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政治上仍然有“分化”“西化”我国的战略图谋,而且文化渗透方式不断更新、力度不断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多方面的冲击。这一点在新媒体平台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借助于互动新媒体,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干扰破坏更为方便。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积极借助新媒体加强对外文化输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国际社会传播。

高校新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策略

努力营造校园新媒体客观公正的形象,增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价值认同。校园新媒体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加工,深耕信息内容,推出思想性强、观点鲜明的深度报道和评论言论,进一步提升信息内容的品质。同时,校园新媒体还要做到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平衡化,要尽量接近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现状的感知。应站在客观、公正的视角来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引导大学生理性地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努力营造校园新媒体客观公正的形象,培育大学生对校园主流新媒体的价值认同。

加强校园新媒体与校园主流媒体的全面融合,做主流媒体的内容及观点供应商。校党委宣传部一方面应当聚焦新闻宣传专业优势,依靠部门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建设好校园新媒体平台;另一方面,在重大事件或者舆论热点发生时,党委宣传部优先选择来自这些新媒体编辑提供的新闻评论与观点,也可以借助一些社交媒体的推送平台,采用主动推送校园主流媒体报道信息的方式,来增加大学生群体对校园主流媒体报道的接触率。另外,针对某些较为严肃的新闻内容,校园新媒体应在校园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下,在与核心价值观点一致的前提下,依据新媒体风格与特色对其进行相应的解读与编辑。

依据校园网络舆情应急程度,推进新媒体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高校要想掌握校园新媒体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就应当按照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网络发言人的信息发布,及时回应与疏导网上言论,将有关信息及时、全面、真实地公开,把大学生关心的事实真相和事件进展及应急预案等通过校园新媒体及时加以发布,定时对舆论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跟踪,有助于防范网络舆情向不良的方向发展。通过校园新媒体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既保障了大学生的知情权,又以信息公开消除谣传猜测,能够有效掌控校园新媒体舆情动向。

关注大学生舆论特性,实现新媒体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联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围绕国内外、校内外发生的与大学生密切关联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敏锐地分析舆情,了解大学生最关心、对大学生活有重大影响力的校园焦点问题,然后及时准确地设定新媒体议程,注重对校园热点话题的调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议题设置,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主动发掘校园热点话题,引导他们“想什么”,从而实现舆论引导的目的,推动形成积极向上、成熟理性的新媒体舆论氛围。

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增强新媒体舆论引导的公信力。校园新媒体积极主动介入舆论热点问题,站在校园主流媒体的高度直面热点问题,进行理性、客观、公正的分析,既要避免缺乏对热点事件进行报道,也要避免对热点事件的过度报道,更应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独立思考应对之策。除此之外,高校新媒体还可以与社会网络舆情专业分析机构协同合作,对大学生所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及社会各界意识形态、大学生网民心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热点话题的传播,尽可能先入为主地进行新媒体深度报道,为大学生提供分析、思考其所关注的某类问题事件或者热点事件的思考框架与方向,来有效增强新媒体舆论引导的公信力。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危机及其干预策略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6JDSZ30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蒋晓丽、侯雄飞:《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力提升方略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责编/宋睿宸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阵地   思想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