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预期目标,是进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活动的思想前提。把国际社会看作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对象,大致有三个层次的预期目标:一是国际社会承认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客观性;二是国际社会理解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合理性;三是国际社会吸纳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人类性。
【关键词】价值观念 国际传播 预期目标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战略课题。只有结合实际,明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预期目标,才能真正在实践中促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活动的展开。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第一预期目标:使国际社会承认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客观性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成绩,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撒切尔夫人却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因为中国今天出口的是产品,而不是思想观念。在撒切尔夫人眼中,中国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观念,也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念。因此,即便放松对中国的经济限制,允许中国参与世界经济贸易,中国最多也只可能成为一个物质生产大国,仍旧是一个没有独立价值观念的国家,不会影响英国超级大国的地位。
事实上,撒切尔夫人的立论从根本上来讲就是错误的。她只看到了思想观念的文化样态,没有看到社会主义运动所蕴含的价值属性。社会主义运动是一种客观存在,迄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将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为六个发展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需要得到实践的滋养和评判。社会主义思想有500年的历史,社会主义运动也大致有500年的历史。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杰拉德·温斯坦莱最早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付诸实践,他曾带领一批失地的穷苦庄稼汉在英国的圣乔治山开垦无主的荒地,过着“一切公有、共享收成”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英国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曾买下了新拉纳克工厂,进行了一系列既要“有利于社会的大规模试验”,又要“牟利”的社会改革活动,其中,“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影响深远。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在书斋里创造自己的革命理论,而是实际参与、领导了社会主义运动,并根据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科学理论。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俄国实际完成了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科学理论真正变成全国范围内的现实。斯大林在列宁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苏联模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历史经验,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虽然社会主义运动的具体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却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主义运动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源远流长,它本身必然已经包含着一种价值属性在内”,“这种价值属性已经可以说比较稳定、集中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这种客观的核心价值,那么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运动就是不可想象的”。这种蕴含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价值观念,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生成的客观基础。没有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没有作为主观反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不是随意编造出来的,而是蕴含在社会主义运动之中,体现在社会主义运动之中。不管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具体内容在主观上以何种形式凝练出来,都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反映。虽然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在内容上却是客观的。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最基本预期目标,就是努力开辟多元化的传播途径,使国际社会承认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客观性。承认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客观性,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承认,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承认。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第二预期目标: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合理性的理解
在“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任何国家都还有存在的必要,也会生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各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例如,韩国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家庭至上、爱国主义、诚信知礼、民主法治和宗教宽容;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英国的核心价值观是民主、自由、正义、性别平等、生态平衡等;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民主、宽容、公平、个人主义等。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每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有所不同,并且都有其内在合理性,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同我国历史文化相契合,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当代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等优秀传统,体现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涵养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源泉。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及其人民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平等权力,对于中国而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任务,这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动力所在,是时代的声音。当前,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新常态。因此,构建和平的发展环境、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等,是中国必须解决的时代问题,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奋斗任务和时代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最终形成的二十四字精华,“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故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主要解决的是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具体问题。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并不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具体(主观)内容,而是希望国际社会能够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奋斗任务、时代问题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理解当代中国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理解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合理性。理解这种合理性,就等于国际社会在很大程度上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现实前提。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第三预期目标:国际社会吸纳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人类性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不仅回答了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和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同时也占据了人类社会发展道义的制高点。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总存在某些共同价值,这是人类社会普遍交往和得以继续向前发展的必要基础。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当代人类社会共同价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虽然在内容上更多地关照了中国现实,但同时也关照了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整个人类社会价值共识的凝聚。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从字面上来看,这与“普世价值”存在某些重合。因而有人认为,“很难说清楚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异”;甚至还有人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也不应该有任何区别”。显然,这些认识忽视甚至无视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在倡导主体、形成条件、战略目的等方面的本质差异,从而把二者混为一谈了。总的来说,“共同价值反映的是不同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性,不是某个地域特殊价值的人为提升,不能产生于任何人的主观设计,而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那种把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价值包装成‘普世价值’并强迫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遵行的企图和做法,最终是不得人心的,也是不能得逞的”。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然没有“普世价值”的自我包装,并且也不是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直接内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是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不吸收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和价值共识,构建非历史的、抽象的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基于自身历史文化、奋斗任务和时代问题,对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中国反映、中国理解和中国解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相对具体的价值观念,而共同价值则是相对抽象的价值原则。正是这种辩证关系,才使这种特殊的、具体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蕴含、体现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即凸显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人类性。
从现实可行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第三大预期目标就是使国际社会吸纳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人类性。作为一个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不会“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是会自觉协调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不仅如此,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蕴含的人类性,也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例如,“民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民主被简化为选举,使得一些人错误地将选举等同于民主。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的“民主”就超越了选举民主,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辩证统一,这就为人类社会民主价值的实现和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人类性并不只体现在民主价值上,还体现在其他价值上。使国际社会吸纳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的人类性,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第三大预期目标。
(作者为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首席专家)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ZDA04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③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区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2期。
④项久雨:《二者存在本质区别:莫把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混为一谈》,《人民日报》,2016年3月30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