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一种变体,也是一种新兴的另类话语表达。作为网民使用的一种时尚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话语表达。通过揭示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传播动因、传播要素、传播环节,探究其传播规律,对其进行引导,有利于促进语言系统健康、合理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集体狂欢 传播规律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发展出现的一种另类的表达方式,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变体,网络流行语简洁明了、幽默风趣,不受语法规则的约束和语言规范的禁锢。它们起源于网络却又不被囿于网络,主要来源于对社会事件的讽刺、对普通语句的戏仿、对生活压力的宣泄等。大多数的网络流行语无法逃脱消亡的命运,而少数“幸运”的网络流行语通过一定的传播和扩散机制生存下来。当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价值和功能凸显,通过对其进行传播学解读,进而深入探寻其传播机制,对了解当前网络流行语发展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流行语是与常规语言不同的“狂欢广场语言”
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就如同狂欢化的生活和现实生活一样,具有自由包容、虚拟匿名等特性的网络空间的存在,使网民们在规范而压抑的现实世界之外寻找到了一个可以尽情畅所欲言、颠覆常规、反叛传统、发泄情绪的“狂欢广场”。网络流行语就是一种在狂欢过程中形成的,与常规语言不同的“狂欢广场语言”。例如,2015年,一部由成龙代言的洗发水广告被网友们挖出来,将其和歌曲《我的滑板鞋》进行恶搞创作成《我的洗发水》,在引起巨大点击量和疯狂转发的同时,网民们纷纷用“duang”这一拟声词来调侃,意思是“加特效”或“很好玩”。狂欢化的核心即是对情感的宣泄和释放,故狂欢化的语言一般纯粹为取乐而生。生活在各种压力之下的现代人需要用诙谐幽默来调节情绪,注入了狂欢化特质的网络流行语便深受他们的青睐。
网络流行语满足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需求。身份认同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人们通过身份认同才能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有清晰的判定。青年人叛逆、崇尚个性、追求自由,个性化的网络语言是他们表征自身、识别群体的符号。在进行网络交流互动时,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了青年亚文化群体最醒目的标识,语言的个性化使群体成员在思维、价值观念、行动上更容易达成共识。从某种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是青年网民设置的一种将群体以外的人排除在外的语言障碍,也是强化同一个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群体认同的语言纽带。
网络流行语的缘起与网民效仿
网络流行语缘起于社会现实和网络空间。有些网络流行语完全发迹于网络空间,是在网络社交、网络游戏、视频网站等网络互动中生成的。例如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来源与天涯网友发布的帖子;“你家里人知道吗?”,诞生于豆瓣网;而“整个人都不好了”,原本是天涯社区一个求助帖子的标题。还有些网络流行语属于社会事件型的网络流行语,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事件发生之后出现的。例如“我爸是李刚”和“躲猫猫”,调侃一次电信诈骗案件的“有钱就是任性”,以及某新闻发言人的言论“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等。这两类网络流行语的生成过程看似有比较大的区别,实际都离不开社会现实和网络空间这两大要素。显然,网络流行语都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脱离了社会现实的背景,是无法形成网络流行语的。另外,如果没有网络空间这一“温床”,网络流行语是无法发酵传播的。
网络流行语经过网民的集体狂欢和“二次诠释”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一个网络流行语生成之后,网民不断地效仿、遣词造句使网络流行语规模化传播,并在这一过程中带动更多网民进行集体话语狂欢。值得注意的是,和网民们话语狂欢同时进行的是对语言符号的“二次诠释”。所谓“二次诠释”,指的是虽然概念与符号和指示物之间都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语言符号所表达的真正意义要通过二次联系才能获得。有些网络流行语在经历了网民对它的“二次诠释”之后,词语的字面意思和实际指代的含义已经有了天差地别。它的字面含义被抽离,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也包含着新的感情色彩。例如,“我爸是李刚”本身是一个很普通的叙述语句,在车祸事件中的肇事者满不在乎地把这句话说出来之后,网友们就把戏谑、调侃、无奈等情绪带入到了这句话中,把它变成了嘲讽官二代、富二代嚣张跋扈和有恃无恐的流行语。不难发现,在成为网络流行语后,词语的本意和原意均有着或大或小的区别。
网络流行语的扩散与命运
网络流行语要经过空间切换,取得社会认可,方能广泛传播。网络流行语从被个体网民发明到在网络空间小范围流行再到被全社会认可,必不可少地要经历“空间切换”的过程。网络流行语最早出现在个体空间中,首先要取得网民的“自我认同”,继而通过互联网扁平化传播途径得以扩散,在传达到广大网民群体之中后,网民会将该词语以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进行检视,获得“个体认同”的网络流行语会被网民使用和继续传播。有些网络流行语与社会问题相关,或被赋予了公共意义,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容易获得“集体认同”。空间切换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真正原因,每一天在互联网上都有不计其数的网络流行语被创造出来,但是只有成功实现日常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切换且在两个空间都具有意义的网络流行语,才能真正实现广泛的传播并最终生存下来。在得到集体认同的基础上,有的网络流行语被主流话语体系所接纳,它的使用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也实现了从公共空间再回归个体空间的另一次切换。
网络流行语最终会被语言系统收编或是走向消亡。网络流行语在语音、构词、语句上都和正统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有些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对语言规范的违背会对正统语言带来污染。语言需要社会规范,个人使用语言也需要遵循社会规范,但其中出现不规范现象也属正常,规范和发展是统一的。过分强调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就会使语言丧失活力,无法创新。因此,网络流行语与正统语言之间的博弈绝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寻求共存共荣的博弈。对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强的网络流行语,正统语言体系普遍采用了收编的策略。例如近年权威媒体的新闻中频繁出现“给力”“奇葩”“任性”等网络流行语,即是对网络流行语的一种认可;或者通过词典收录的方法使网络流行语拥有类似正统语言的地位。对于一些负面影响较大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择优除劣功能的语言系统本身可能就会将其排除在外,促使其消亡。我们可以适当对网络流行语加以规范和引导,尽量减少网络流行语对生活的不良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多元化刺激着民众的网络表达诉求,由此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是当前社会心态和大众文化最真实的反映。网络流行语固然有其消极颓废、粗俗不雅的一面,但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它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脉这个社会。不管在网络上还是在生活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价值都得到了彰显。网络流行语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广泛传播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网络流行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我们应对其进行引导,对不合乎语言规范或不文明表达的网络流行语进行治理,吸收网络流行语中的精华部分进入主流话语体系,促进语言系统健康、合理发展。
(作者分别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黄碧云:《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②朱晓彧、冯美:《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机制探究——以“XX体”为例》,《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7期。
③蒋秀玲、彭金定:《网络流行语扩散机制研究:三种视角及其整合》,《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