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学术人生 > 正文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3)

  正确的国家观内含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薪续火

2013年至今,跨越万里海疆、连接亚欧非大陆的“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延伸,带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原则与方案,赢得了全球的积极响应支持。

学者评价,“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中国文化的大道之行。

2018年,24届世界哲学大会将由中国承办、在北京举行。经历了创新性发展的中国哲学,将首次在世界最高哲学舞台迎来自己的主场。

人们说,文化的“出场”,就是国家的“出场”。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形象和独一无二的精神标识。在全球化浪潮使一切物质生活、社会生活趋于同化的今天,文化及其内含的哲学、伦理已经成为不同国家民族间确认自身身份的基础,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深层标准。正是因为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开启了挺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新征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加深民族记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彰显文化自信,从而坚定走中国道路的精神纽带和道德滋养。

今天的中国,是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里“走”出来的。在“国家”问题上,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一向有鲜明的家国同构特点、强烈的领土完整意识、政权统一观念,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在近代史关口进行道路选择时的基础。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大同理想、自强厚德观念,则成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深层文化基因,已经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未来的中国,仍需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世界近代史如同一面镜子,见证了多样化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路径;人类现代化的经验是一声提醒: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必须以自身文化为本位进行转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更何况,中华传统文化已在21世纪展现出了超越性和普惠性的魅力。崇仁爱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民本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守诚信的“言必信,行必果”,讲辩证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尚和合的“天人合一”,求大同的“天下大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理念,正在为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提供有别于西方传统思路的方案,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人类发展新文明上贡献出独特的力量。

有文化自信,才有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强。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梁漱溟先生的论断,穿越百年时空,余音犹响。

  正确的国家观内含着对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觉担当

“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孙中山先生这句话,从来不乏追随者。

黄大年把这个道理写入了中国航空地球物理发展史,姚玉峰用这个信念寻求无数角膜病患者的光明。

“造林书记”杨善洲将这句话写进了数万亩留给云南大亮山的森林里,“发光体干部”廖俊波将这句话印在了自己在闽北大地上的足迹里。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人给了这句话393公里的高度,“蛟龙号”年轻的主创设计团队给了这句话7062米的深度。

这些事,来自各个领域,但都是中国梦的故事;这些人,少长咸集,但都深深明白个体与国家的辩证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与之相对,历史不断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千言万语,“国家观”三个字,最终要落地为奋斗和担当。在2016年4月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

知识分子理应是中国梦的托举者。

回望历史风云,中国知识分子引领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革新、文化嬗变,而民族兴亡也决定了知识群体的命运与人生轨迹。在包括戊戌变法、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在内的重大关头,中国知识群体都曾点燃启蒙的火把,照亮历史幽暗的隧道。今天,在神州团队、蛟龙团队里,在无数黄大年、姚玉峰的事业中,在“回到祖国去”的海外人才归国潮中,人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知到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胸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人生气魄。

青年群体理应是正确国家观的践行者。

青年的选择就是国家的未来。青年群体的理性和自觉,是一个国家迈向平等公正、文明富庶的希望;青年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近年来,从27位年轻大学生扎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重建工作站的传奇,到年轻基站服务者在祖国最南端三沙群岛建立第一个通信基站的故事;从爱心接力18年照顾空巢老人的大连理工大学学子,到“麻风村”(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里的青年医疗队,中国梦与当代中国青年的报国志互相激荡,不断廓清国家的内涵、意义与分量——

“国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是千秋岁月,它是万里山河;它是眷恋的故土,它是流淌的血脉;它是每一个老人的回忆和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它是落在每一代人肩头的责任。

“国家观”不是一个凌空蹈虚的概念,它是对民族命运的深情感知,对中国道路的深刻理解;它是对南海的注视,对钓鱼岛的呐喊,为汶川、玉树留下的热泪;它是“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

信念,最终会化作磅礴的力量。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3日 01版)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骨气   底气   中国人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