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3)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要更加奋发有为”“更加积极有为”。⑮虽然习近平的这一讲话主要是针对周边外交工作的,但从此后几年中国外交的实践看,这一精神已成为贯穿于中国外交各个方面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可以说是在国际舞台上扛起了“一面重要旗帜”⑯;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主办建国以来中国首倡、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可以说是在世界上前所未有地当了一次“头”。再加之近年来中国活跃于国际多边外交舞台、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与实践,中国外交以更加“奋发有为”“积极有为”的态势跃然于国际社会面前。

如何看待中国外交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到“奋发有为”“积极有为”的转变?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12月31日发布的2016年新年贺词中的一段话,对此作了最好的回答。习近平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⑰这短短的一句话,内涵十分丰富,逻辑严谨有力。

首先,“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指出了当今人类在和平、安全、发展、环境等广泛领域面临着日益增多的风险与层出不穷的挑战,在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已经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妥善处理,中国自身也会深受其害,中国的发展也无从谈起,这是对中国外交应“奋发有为”“积极有为”的客观要求。

其次,国际社会何以期待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从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看,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中国不仅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且在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众多全球性组织中的地位作用不断上升。这是中国外交能够“奋发有为”“积极有为”的能力基础,也是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的根本原因。

最后,“中国不能缺席”反映的是中国面对挑战,基于自身的能力,在中国外交“作为”上的理念更新与自觉选择。是中国大国责任和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正如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中国一贯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但也认同,大国拥有更多资源和更大能力,理所应当承担更多责任、做出更大贡献。”⑱

应当指出的是,近年来中国外交在凸显“奋发有为”“积极有为”的同时,并未背离邓小平“韬光养晦”思想中要求的冷静、谦虚谨慎、集中精力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的精神实质。例如,在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中国依然清醒地坚持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定位,坚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不搞扩张、不称霸,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道路;在对美关系中,中国积极推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周边外交中,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进程中,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建设过程中,中国支持东盟发挥主导作用,等等,都显示出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在“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积极有为”之间,在对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继承与发展之间,把握住了最佳平衡点,不仅有力维护和发展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而且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中国外交的新实践

理念引领行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近年来中国外交实践展示了一系列较之以往更为积极进取的新特点。

发挥引领新作用。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频频发声,阐释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智慧。在政治领域,中国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主张。在安全领域,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首倡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在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提出打造以“公平、合作、共赢”为内涵的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乌镇召开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针对网络治理与信息安全,发出了“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发展领域,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进入实施阶段,并取得一批重要早期收获;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利用主场外交推动会议批准了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北京路线图,在这一年,APEC成员提出的超过100项合作倡议中,超过一半为中国提出;在2016年中国举办的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和包容型世界经济的主张,进一步明确了二十国集团合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举措,引导峰会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了杭州共识。通过就世界和平与发展重大问题全方位阐释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智慧,发挥凝聚世界共识、指明发展方向,规划行动路径的引领作用,已成为中国外交创新实践的一个鲜明特征。

开创合作新模式。面对新的挑战,必须要有新思路。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旨在通过深化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即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奉献给世界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4年来,“一带一路”从规划走向实践,从中国的一国倡议变为沿线国家的集体行动,进展和成果超出预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与积极响应。2017年5月,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自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500多名代表汇聚北京,共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大计,形成了共5大类、76大项、270多项的成果清单;峰会决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定期举办,并成立论坛咨询委员会、论坛联络办公室;峰会发表的联合公报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合作的目标,确立了合作的原则,规划了合作的举措。这些成果充分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走向机制化,一个以互联互通为特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已经形成。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共同体   中国   外交   命运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