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和平基因,而“天下和平”又一向是中华民族努力争取的最高理想。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处理天人关系、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处处都体现了和平基因举足轻重的内在作用。
【关键词】中国历史 中华民族 和平基因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历史可说是独树一帜。它有三大特色:一是历时悠久,从三皇五帝到今天,五千年只多不少;二是内容博大丰富,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典籍记载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活动轨迹、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三是影响区域广大。中华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以积极精神与外部世界沟通联系,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印度、中亚游牧部族、阿拉伯、波斯,以及欧洲。勿庸置疑,一部中国发展进程史,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篇幅的历史书,要把它读通读透颇不容易。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得以绵延不绝、不断发展壮大的最根本内在动因?答案就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和平基因。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延续性,这与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欧洲文明史截然不同。中华民族“早出暮入、耕稼树艺”的农耕经济体系不同于西欧中世纪那种封闭式庄园制的自然经济体系。中国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因此,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就是中华民族和平基因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正所谓大道至简,其间的道理也并不复杂,这种较为完备的经济结构可以自我运行正常发展,所需要的就是内部的和平秩序,以及外部的和平环境。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自然观
和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精神法则,它关乎一切,失去它,意味着失去一切。“天下和平”,是中华民族努力奋斗所争取的最高理想目标。回望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平基因的作用力是如何体现的?首先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比较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自然观。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相一致,因此,可以达到统一。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较为全面的、正确的观点。如果从哲学思维的角度考察,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天人协调的思想,即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思考。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代贤哲博大深邃的“天人合一”思想有所忽略,甚至认为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封建迷信,弃之如弊屐,深以为偏颇不适,应予以纠正之。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起到的社会功用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它警示人们特别是当权执政者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要有所忌惮,不能肆意妄为违背天意,否则会受到惩罚,付出代价;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了整个社会行为方式的精神底线。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公序良俗能够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
与天人关系同样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公序良俗能够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否则家无宁日,国无宁日。正是在固有的和平基因作用之下,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性成为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社会秩序的三个要求。此三者之中,年龄、辈分是外在的、既定的,惟有德性方能主观能动地实现自我价值。那什么是德呢?简单地说即“道之在我者谓之德”。尊道贵德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精神,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世世代代中国人所奉行的理想追求。它在价值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
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以达到“和谐”为最高价值取向。要实现与人和睦相处,一般有两个前提:第一,对己,谦虚内敛。第二,对人,恭敬有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一向被认为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一个家庭要与邻居和睦相处,而一个国家则要与周边部族邦国和平共处。在如何处理对外关系,如何对待不同事物方面,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从理论到实践,都堪称世界典范。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形成独特的传统美德:一是与人为善,不会将自己意愿强加于他人。二是乐于学习,见贤思齐。三是同情弱者,从不恃强淩弱;和睦邻里,不侵犯他国,努力建立和谐的周边关系。四是巨大的包容精神,容易达成谅解,从大局着眼,不计前嫌,凡事以发展眼光向前看。
“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曾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
和平是良好的内在基因,过上美好的和平生活是人们最基本的愿望。回望历史发展进程,和平并不容易实现。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逆境。如何应之?无庸讳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有战争就有血腥杀戮,就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就打破了宁静的和平生活。历史就是历史,既不能假设,也无法回避。如何对待动乱与战争,中华民族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和传统,即《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夫文,止戈为武。”自古以来,“止戈为武”的思想是如此的深入人心,战争能避免就避免,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在于“止戈兴仁”,即停止战争,实行仁政。中国历史上有一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是周灭商的武王伐纣。在殷纣王统治时期,商王朝走向没落,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和平的秩序随时可能崩溃。当有可能取而代之的西周势力应运而起之时,民众归之如流水,所以商郊牧野之战,“前徒倒戈”。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向背的结果。
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崇尚和谐的大一统观念便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能够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这种“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曾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而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当父老乡亲面临危难之时,中华好儿女们会呈现出坚毅、勇敢的一面,为保卫家园、捍卫和平而进行殊死奋斗,有血性,有担当,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当下,和平发展的理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世人看重。古老的中华民族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每个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然而,当今世界距离“天下和平”的理想目标还相去甚远,仍然有硝烟、有流血、有无辜牺牲,还有各种破坏和平大局的暗流涌动。具有和平基因的中华民族在过去成功保家卫国的基础上,还需要拥有更大的使命担当,维护世界和平!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责编/肖晗题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