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维护和平的安全观

安全是生存与发展之基,保证国家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目标之一。解答“实现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怎样保证国家安全”问题,构成了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治理这一重大战略课题,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之一。

国家安全观从本质上反映了国家安全现实需求。“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样一种忧患意识,表明了内乱外患、强敌入侵的潜在威胁,倡导的是居安思危的安全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梦成为可望又可及、可盼又可行的美好愿景。越是走向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生活富裕,越是追求和平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越是需要基础稳定、运行有序、安全牢固。适应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这是从组织领导上确保国家安全的制度设置。2014年4月15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明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新形势下保证国家安全、实现和平发展的理论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就包括为实现中国梦筑牢安全保障的伟大斗争。这就要求国家安全观具有新的历史特点,反映新的时代要求,引领新的安全实践,概而言之就是谋求总体国家安全。当今世界,国与国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日益加深,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进,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国防安全、军事安全如此,整个国家安全也是如此。当代社会已成为多层一体、多位一体、多类一体的综合体,系统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系统支配要素、要素塑造系统的协同效应。国家安全是各领域安全状况的总体结果,国家安全治理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国家安全作为一个紧密相关、相互依存的系统,通过各领域的安全治理来达成总体国家安全的效果,又通过总体国家安全状态的保持来推动各领域的安全治理。

当代世界、当今社会时空联系更加紧密、耦合效应更加明显、复杂程度更加突出,要求摆脱安全治理上的简单、封闭、线性的思维方式,注重系统功能、信息机制、突变机理等复杂性规律,从而及时预防、主动控制、有效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系统安全观是符合现代社会安全治理规律的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总结我国历史上治乱兴亡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近代史上屡遭侵略、内乱不已、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惨痛教训,植入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强烈安全意识;继承发展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宝贵经验,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作为国家安全的最高准则;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保证国家安全的特点和规律,妥善处理好维护国家安全的多种关系,增强了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以创新思维看待当代国家安全,指出“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因为各国已经利益交融、安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要以系统思维推进安全治理,统筹维护、通盘考量,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着力重点、绸缪隐患,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以法治思维治理国家安全。“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强调用明确的法律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牢固树立法治的权威。要以底线思维对待安全隐患。要求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准备,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只有这样,国家安全才有着落,和平发展才有保障。

(作者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导)

责编/温祖俊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
标签: 安全观   总体   和平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