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着深层次转型。这种深刻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呈现出多领域、多类型、突发性等特点。如何应对这些社会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应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破解治理困境,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文化 社会治理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关键在于将文化作为实施社会治理的中轴。文化中轴式社会治理的优势在于,文化对人与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具备强制性,其治理功能的发挥在于引导思想的转化,故而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我国政府应当结合当前国情,引导群众与市场共同发力,将文化打造为社会治理的核心。
我国当代社会治理主体趋于多元化,治理方式趋于立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从最初的“一把抓”转变为“抓重点”,从重行政管理转变为重社会治理。同时,法治理念已深入人心。归功于社会经济改革,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已拥有深厚的根基,为社会治理理念的传播创造了适宜的土壤。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加快,为推动社会治理创造了良好的空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正在不断拓宽。同时,我国的权力配置正逐渐由政府独握向多主体共享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效率与质量,还有利于促进社会民主的构建。
社会治理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降低社会事务处理成本。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突出,如何消解矛盾,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已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社会治理已成为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手段,其坚持利益多元化,强调在制定政策方针的过程中应当思考各个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同时,社会治理关注政群对话机制的构建,这有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
我国当代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治理相比,呈现出以下变化趋势:一是社会治理主体趋于多元化。我国当代社会治理不再以政府为单一主体,除政府外,自治组织、市场等也逐渐成为社会治理主体,进而形成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并立的社会治理格局。二是社会治理方式趋于立体化。以往我国社会治理多采用行政手段,过于强硬,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当前社会治理手段更加立体化,除行政手段外,还包括市场手段、社会动员等。三是社会治理目的趋于价值化。社会治理的目标不在于控制,而在于服务,在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模式更加民主,社会治理的效果取决于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尤其是价值理念上的契合。
文化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目标指向是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共享型社会。相对于人们的物质需求而言,社会资源存在一定的稀缺性。社会资源的供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为充分保障群众的物质需求,和谐社会强调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点。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社会结构合理。社会结构合理,则社会系统稳定;社会结构混乱,则社会系统势必失衡,继而引发社会动荡,与和谐相去甚远。和谐社会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社会结构合理,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大和谐。和谐社会是规范型社会。规范是社会得以存在的根基,包括法律、规章、道德等诸多内容。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不断优化规范条件,约束人们的失当行为。
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体现在社会价值建构、社会冲突整合以及社会发展导向这三个方面。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念,这是驱动人们通过不懈努力以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在社会价值建构方面,通过文化的作用,使人们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达成共识,激发人们共同奋斗,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冲突整合方面,文化能够化解社会冲突,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实现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在社会发展导向方面,通过文化的作用,政治、经济的发展将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同时文化对于经济建设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外部条件。
文化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主要路径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治理的目标之一是公平,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则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应当做好规划,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政府应将该体系建设划入经济总体建设规划,从理念、内容、目标等方面对其进行规划。加快各地区文化基建速度。文化基础设施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必要场所,对一个地区文化吸引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对于城市,应着重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及电影院等;对于乡村,则应着重建设文体活动室、阅览室等。应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拓宽文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构建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同时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激发市场活力。
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文化产品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作为商品的用途,同时还体现在其具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要引导文化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政府应当引导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重文化产品蕴含的思想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使之能够对社会进步带来积极影响。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对于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应当反映社会主流思想,提升社会凝聚力;而对于文化产品的形式等,则不必拘泥一格,应当充分满足人们需求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繁荣。
丰富文化活动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愈发强烈,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满足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对于社会治理意义重大。要发挥文化设施作用,构建文化活动平台。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为有文化需求的群众提供便利,搭建文化活动平台,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满足个性化需求。地方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同时还应积极借助新媒体手段,提升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要调动社会力量,壮大人才队伍。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文化活动,在城市中,鼓励艺校学生、文艺工作者及公益人士等,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在乡村中,鼓励民间文化传承者组建民间艺术团体,传承优化传统文化。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的精神生产系统,因此具有天然的社会治理性。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优化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首先,应当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我国政府应当重点推进文化经营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制度。同时,推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营造和谐的文化产业竞争环境。其次,应当实现集聚发展、区域平衡。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区域特点,集聚文化龙头企业与重点项目,实现企业互助。中央政府应当统筹产业布局,在发展重点文化集聚区的同时,着力保障文化产业的平衡发展。最后,应当发挥市场作用,加强规范管理。政府应当在降低文化产业进入门槛的同时,加强对现有企业的管理力度。既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又要严厉打击各种违规经营,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作者为石家庄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藏》传统生命观及其当代价值”(项目编号:HB17TY01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江畅:《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文化构建的启示》,《人民论坛》,2012年第14期。
②魏波、孙颖:《在治理创新与文化发展的互动中培育社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③栾贻信、沈传河:《从现代经济社会的精神文化特性看精神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责编/贾娜 刘芋艺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