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学术人生 > 正文

王永志:放飞神舟(3)

2.研制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火箭,他一个月体重减轻11斤

1986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一系列航天事故让世界火箭发射市场几乎瘫痪。卫星的制造商们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们冷遇的中国火箭。一家美国卫星公司意欲与中国合作发射“澳星”。

王永志等人以此为契机,向航天部提出,以“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使火箭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由原来的2.5吨提高到9.2吨,可以承揽用航天飞机发射的大型卫星,从而将中国的运载火箭推向国际市场。

1988年12月14日,国务院召开会议,支持大推力捆绑火箭上马。用“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星”的方案最终得到了“准生证”。

这时离美国卫星公司要求的“长二捆”的成功试验飞行期限仅剩短短的18个月。合同书上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写着:1990年6月30日前,捆绑火箭必须竖立在发射平台上。否则,取消合同,罚款100万美元。

按照常规,这样大推力的捆绑火箭研制任务怎么也得四五年时间才能完成。这是一副空前沉重的担子,一头是研制火箭需要的几亿元贷款,一头是全新的技术加紧迫的研制周期。

“机遇和风险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王永志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一院之长,当务之急就是让新型捆绑火箭精彩亮相在发射平台上。

王永志向全院发出号召,带领全体研制人员闯过重重难关。18个月里,王永志和每一个参试人员都处于高度紧张和兴奋的状态,仅为捆绑火箭设计出来的图纸就有44万张,设计人员平均一人一天要画17张图。每一个工作现场都是昼夜不停地连轴转。

18个月后,捆绑火箭巍然竖立在西昌航天城的发射平台上。可王永志却吃不下、睡不着,走进饭堂一闻到肉味就反胃,顿顿只能吃清一色的主食和咸菜,只好把饭端回宿舍吃,不到一个月,体重下降了11斤。他的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夜以继日围着捆绑火箭转,处理着各种技术难题。

当时,火箭在发射场出现了推进剂泄漏有人中毒的紧急情况,王永志果断采取措施,排除了危险。

1990年7月16日,大推力捆绑火箭直刺云霄,首发告捷,运载能力达到9.2吨,比长征二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几乎翻了近两番。

王永志的心里也好像甩掉了几百吨的负重,顿时轻松愉快起来。几个小时后,他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了饭堂,红烧牛肉的香味扑鼻而来,他端起大碗狼吞虎咽,好像这辈子第一次品尝到牛肉的香味。

18个月研制出新型号的大推力捆绑火箭,美国人开始不相信地摇头,中国航天人以事实让美国人信服了。

大推力捆绑火箭的成功为发射飞船奠定了运载火箭的基础。1999年11月,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在即。此时,已肩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重担的王永志“王大总”,站在发射场坪上,眯着眼睛瞧着昂首挺立的新型运载火箭头顶飞船,垂直运输,笑着对我说:“多好看啊!这种捆绑火箭的‘肖像权’应该属于谁呢?”

王永志带领运载火箭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历尽艰难,终于使中国火箭改变了“一根棍”的形象。捆绑火箭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火箭技术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wlm7723_b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载人航天事迹报告团受到上海人民热烈欢迎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北京日报   王永志   航空航天   航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