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辛向阳、王珊珊:国家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思想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在国家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形成了一股新的社会思潮——国家虚无主义。所谓国家虚无主义是指在理论上否定、歪曲、消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思潮;在实践上,企图弱化社会主义国家主权意识,让渡国家利益,淡化国家认同,抹黑国家形象,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否认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等等,便于西方国家推行其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政治制度、价值标准,目的是把社会主义中国纳入西方阵营中。

国家虚无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针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问题进行虚化、丑化、抹黑、诋毁、攻击,危害极大。这一思潮在社会上,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会严重影响人们对国家的认同。目前学术界对国家虚无主义还缺乏认知,对其潜在的巨大危害并不清楚,我们必须对国家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时刻保持警惕,及早采取措施,有效防止其发展和蔓延、限制其对全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国家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

国家虚无主义针对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主义中国,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社会主义国家主权、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和国家制度等方面。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否定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导我国发展和运行的基本理论。然而,在学术界有少数人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无法解释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现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不科学的,已经过时。例如:有个别学者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理论,认为国家并非起源于社会阶级的分化。有的认为国家起源于暴力战争,有的认为起源于民族解放运动,有的认为其起源于“社会的理性化”;否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谈到的国家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以地域而不是血缘来划分公民国家,二是公共权力与大众分离。有人认为当代许多国家仍然是单一的民族国家,即还存在以血缘划分国家的现象,当今世界还有许多国家的公共权力并未与人民大众相分离,因此,这二者并不是国家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形态是以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国家,“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生命力”,国家消亡是国家发展的最终归宿。然而,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国家消亡理论是错误的,国家不仅不会消亡,而且将会“终极繁盛”;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暴力统治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有人强烈反对国家的“暴力工具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中心工作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不应再谈阶级问题,国家也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只具有公共管理的职能,“暴力工具说”是完全错误的,等等。总之,以上所有针对国家问题的质疑,目的就是消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否定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而弱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在我国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其次,借经济全球化,弱化消解国家主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世界范围的交流日益加深。国际交往的深入发展要求资本、货物、人员等经济要素跨国自由流通。美国学者理查德·库伯认为:“国际经济交往既增加又限制了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而行动的自由。国际经济交往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所以增加了各国的自由。国际经济交往把各国置于一个有限制的范围内,而又不能对它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即使有影响的话,也经常是间接的,很难预料其效果,因此它限制了各国的自由。”即主权使各个国家成为作茧自缚的政治实体,而促进经济的繁荣却需要各国之间打破壁垒尽量交流商品和投资。这使主权国家陷入矛盾之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利益的发达国家要求打破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壁垒,以谋求从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为达到这样的目的,西方发达国家从意识形态上大唱高调,鼓吹“全球思维”,提倡“全球繁荣”“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等理念,要求弱化甚至否定国家主权,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受到各种反主权观念的冲击。例如:“主权弱化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发展最终将出现一个没有国界的新世界。国家主权被弱化到无,神圣性消失,国家决策能力越来越弱,国家最后将处于一种软弱无力的状态。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国家主权将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侵蚀,最终导致民族国家的界限日益模糊,主权观念日益淡化。“国家主权让渡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范围的不断加深和扩展,国际合作不断深入,国际组织的管辖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可以通过相互让渡而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和与协调。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可部分让渡于经济发展。国际法学界大多数学者都持此种观点。“新干涉主义”坚持“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认为,“我们不是为土地而战,而是为价值观而战”,“国家主权并不及人权和防止种族灭绝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价值观的传播会增进我们的安全”。“民族国家终结论”认为,经济全球化破坏了民族国家的自主性,“社会的世界”正在取代“国家的世界”,东西方冲突的结束削弱了民族国家存在的价值。“世界政府论”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民族国家利益融为一体。经济的同构性也决定了其政治的同构性和文化的同构性,这是“世界政府”或“世界社会”实现的现实基础。经济全球化促使各民族国家不断走向“世界政府”或“世界社会”等等。

总之,这些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国家主权应让位于经济发展,打破国家主权对资本膨胀的限制,弱化国家主权,国家主权不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同时,由市场经济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发展逐步融入相同的运行体系,遵循同样的市场规则、相同的价值标准,经济模式的趋同,也要求政治模式的一致,国体、政体、政治制度等要与西方国家趋同,淡化国家性质的差异,消减意识形态的区别。目的是逐步将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将其纳入与西方一致的政治体系之中。所谓“弱化”国家的论调,旨在强化美国的国家霸权。这是国家虚无主义的实质和政治目的。

第三,以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为突破口攻击社会主义国家。互联网的发展给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以话语空间,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借口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为这样的制度“一无是处”,毫无优势,将社会主义制度批判得体无完肤。“独裁说”认为,中国目前“基本上都是独裁制、集权制,这样的国家没有民主因素”;依照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标准,攻击中国是“一党专政独裁”,不是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政权不是由选举产生的,是不合法的,政治生活中毫无民主可言;并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独裁式的国家制度等等。“失败说”认为:“所谓的社会主义时期,如果平心静气地来讲,这个时期同样是失败的。”“现在实际上我们也恨透了三十年这种东西,三十年没干多少好事情,从感情上是这样。但从客观上讲,我们现在是全面落后状态,中国现在没有一样不落后。”这些论调抓住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异,即国家性质的不同,从否定中国的政治制度为突破口,进而全面否定国家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以达到丑化贬损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进而丑化贬低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第四,以西方的国家观念和国家模式为标准,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茅于轼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段言论:“各人都爱自己的国家,仇视别的国家,就容易发生战争。所以普世价值里没有爱国这一条。要用爱人代替爱国,对世界和平更有好处。既爱国又爱民是最好,但是有时候爱国和爱民有冲突,我们应该选择爱民而不是爱国。当然,政治家可能不是这样想问题的,他们多半把爱国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把爱国变成了热爱国家政权。”还有的学者也发表类似的观点认为,所谓的“现代国家观念”,即“个人与社会先于国家,所以个人普遍的权力、尊严与幸福首先需要得到保障与尊重,否则就是国家失职乃至失去合法性。”还说,国家先于个人与社会,无国便无家,所以国家利益、国家强大比个人幸福、权利和尊严更重要,若个人、家庭的幸福有所改善,则是国家的莫大恩赐,理当感恩戴德是古代国家观念。国人中大都还滞留在古代国家观念中,开启现代性启蒙运动的一个基本工作就是,通过追问与确立个人之自由与权利,最终确立现代国家观念,厘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人类带进了一个新时代。这种观点是典型的新自由主义国家观的主张,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践行资本主义“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将国家置于个人之后,认为国家的作用只在于保护个人的安全、尊严和幸福,否则国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与我国一直倡导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国家观念完全背道而驰。

第五,以反思社会主义制度为由,极力否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就,抹黑社会主义制度。2013年,《探索与争鸣》发表的一篇题为《“替代性选择”和“比较优势”——“苏联模式”为何丧失历史合法性》的文章认为,苏联模式的建立是在各种严峻形势下的“替代性选择”,然而这种“替代性选择”的苏联模式最终“离开了原来诉诸的合法性目标,在社会主义要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层面,斯大林已经不可能按马克思主义原则兑现列宁的承诺。”这使得苏联的苏维埃政权多次陷入“合法性危机”之中。之后,该文又对苏联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体制、国家体制等多方面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这个法律上遵循民族平等原则的联盟国家,实际上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体系”,“‘共和国’只是徒有虚名而已”,“苏联具有与沙俄帝国同构的体制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坐标上苏联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所以在冷战中落败,原因就在于“社会发展程度的相对落后,虽然能集中国力逞强于一时,但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历史的引领力量。由于苏联模式的‘优越性’是建构在理论形态的‘先进性’的基础上,一旦实践形态的优势丧失必然会引起合法性危机。”斯大林时期建立了“与‘法治’相悖的‘人治’型监控和镇压体系。”这种“反自由、反民主的体制在本质上与社会理想目标背离”。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苏联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不容抹杀的。甚至极端仇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丘吉尔都不得不承认,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时候还只有木犁,当他撒手人寰而去,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克]
标签: 国家虚无主义   思潮   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