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时间:2017年6月1日-2017年7月4日
调查方式:通过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平台渠道发布网络问卷进行调查。
样本构成:此次问卷调查针对在北京学习工作生活的居民,共回收有效问卷6330份。其中,男性受访者占50.83%,女性受访者占49.17%。样本年龄构成上,20岁以下占2.01%,20-29岁占37.68%,30-39岁占48.79%,40-49岁占10.37%,50-59岁占0.99%,60岁及以上占0.16%。样本地域覆盖北京16个区。
主要发现:
·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周边城区的居民,对本区的区域功能都基本满意,中心城区居民享受更多教育医疗和金融商业资源,周边城区居民负担较低的生活成本、拥有更多绿水青山。
·四大城市功能区,都存在相应的发展短板。只有立足特色、相互支撑,才能实现城市协调有序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中心城区的吸引力仍旧强烈,非“东西朝海”城区的吸引力有待加强。城区发展硬实力是影响北京居民选择生活地的核心因素,而软实力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理想中的工作区主要依赖于城区的工作资源配置,朝阳区和海淀区最受欢迎。北京居民在选择中意的工作地时更看中以周边配套为代表的影响因素,而非行业、交通、居住地等因素。
·从对北京未来发展的预期来看,受访者乐观看待北京各区的发展前景。其中,北京户籍的受访者预期北京将提供“非常好”的“社区服务”;高收入者对北京的“商业金融”功能更乐观。
·近半数的受访居民表达了缩小差距、促进公平的期望,对彰显区域特色和加强区域协作也有期待。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始终关心关系首都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当前,北京正处在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治理“大城市病”的攻坚阶段,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布局、加强精细化管理是构建超大城市有效治理体系的基础,这需北京各区县的高效协作。根据政府发展规划,北京市目前有四个发展功能区,包括首都核心功能区(东城和西城)、城市拓展功能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市发展新区(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和生态涵养发展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我们希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住在不同区域的北京居民如何评价该区域的发展优势、发展潜力和发展短板,用客观的数据和居民的描述展现各个区域的综合发展图景。
北京各区的自我认知
区域功能综合评价,中心城区居民给分普遍高于周边城区
中心城区一般包括首都核心功能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两个部分,是面向全国和世界的高端服务功能承载区,庄严的中南海、繁华的国贸CBD、高新技术云集的中关村、高等学府积聚的学院路,让中心城区备受瞩目;而周边城区则包括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两个部分,是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扮演承接中心城区产业、人口和城市功能转移的重要角色,还要承担生态涵养等多项功能。调查中,受访居民从社会治安、社会活力、自然生态、科技创新、商业金融、社区服务、资源节约、医疗卫生、工作通勤、文化教育、生活成本等角度对所在区域进行满意度的评价,其中5分为非常好,1分为非常差。中心城区的满意度综合得分分别为:东城4.12,西城4.04,朝阳4.08,海淀3.99,丰台3.96,石景山4.02;周边城区的得分分别为:门头沟3.98,房山4.01,通州4.10,顺义4.04,昌平4.28,大兴3.82,怀柔3.76,平谷3.61,延庆3.60,密云4.12。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周边城区,北京居民对本区的区域功能都基本满意;中心城区具有服务全国的会展、体育、医疗和商业功能,是国内外知名教育、科研、高新技术的聚集地,优质的服务让中心城区的居民在生活中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区居民获得感来源有差异
中心城区居民享受更多教育医疗和金融商业资源。首先,中心城区有深厚的发展积淀,是全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反映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调查发现,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和石景山的居民都对本区域的社区、医疗和教育服务有很高的评价。中国指数研究院关于学区房的数据反映了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集中状况:北京市73%的重点小学聚集于东城、西城、海淀、朝阳这四个中心城区;依托优质的小学教育资源,这四个中心城区学区房数量占北京市学区房总量的67%。其次,中心城区密集驻扎了北京市大部分的券商、期货、银行、公募、私募和信托机构,在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西城、海淀和朝阳的居民对自身区域的商业金融功能非常认可。仅以银行分布为例,注册地和办公地都在北京的银行共计20家,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布在东城区,友利银行、德银银行和新韩银行三所外资银行分布在朝阳区,而剩余的十六所银行均集聚在西城区。
周边城区居民负担较低的生活成本,拥有更多绿水青山。周边城区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相对落后,但周边城区在环境和生活成本等多个领域有独特优势。首先,城市发展新区作为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重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成为“疏非控人”的重要承载区;其次,生态涵养区保证了北京的可持续发展,为北京提供了生态屏障,是北京居民休闲度假的理想空间。调查结果显示,房山、昌平、大兴和延庆的居民认为本区域的生活成本比较有竞争优势;通州、平谷和密云的居民则认为本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更优越的条件;怀柔、平谷、密云的居民评价本区功能时认为本区域更有社会活力。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产业,全面提升区域人口素质,能进一步促进这些区域的人口资源活力;构建生态保障体系,发展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和农业产业群,则能在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
补足发展短板,发挥特色优势
四大城市功能区,都存在相应的发展短板。根据北京市政府网站公布的有关资料数据,核心功能区地域相对狭小,发展空间有限,多种功能高度集聚,居民住房紧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差;城市功能拓展区内部发展不平衡,人才供求紧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生态环境压力大,交通问题也日渐突出;城市发展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且不均衡,城镇发育滞后,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镇建设步伐;生态涵养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相对落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业转移,资源环境的良性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在此次调查中,受访居民对各区的多项社会功能进行了评价:城六区中的东城、西城、海淀和丰台面对的共性问题是“社会活力”不足,朝阳区的“生活成本”较高,而石景山的“医疗卫生”功能是该区的发展短板;周边城区中的门头沟和昌平“社会治安”一项评分最低,延庆和密云区的受访者对该区的“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的满意度较低,房山和延庆在“资源节约”方面表现较差,大兴和顺义需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怀柔需要更便利的“工作通勤”,通州则需要提升“社会活力”。
只有立足特色、相互支撑,才能实现城市协调有序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根据北京市政府对四大城市功能区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安排,综合此次调查结果中各区的发展优势与短板,核心功能区需要强化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疏解分散次级功能,引导人口向外疏散转移,将维持古都风貌与现代城市建设结合;城市功能拓展区需要强化金融、商贸、科技、文体等多项主要功能,弱化人口居住和制造生产功能,通过注入新的动能,推动区域内外的平衡发展;城市发展新区是北京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属于城市的重点开发区域,需要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吸引中心城区的次级功能向本区转移,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反磁力系统,吸引人才资源流入,在分担市区功能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生态涵养区需要积极构建生态保障系统,以绿色农业、生态工业、休闲旅游业为主要抓手,加快推进区域各级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产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探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
理想中的生活和工作
北京各区的生活吸引力
中心城区的吸引力仍旧强劲,非“东西朝海”城区的吸引力有待加强。调查显示,当问及“您更希望在北京的哪个区生活?”时,选择“东城”(23.35%)、“西城”(18.12%)、“海淀”(20.11%)、“朝阳”(19.33%)合计占比超过80%,可见“东西朝海”仍旧是北京居民最希望生活的区,说明这四区综合实力优越、吸引力效果明显,而其他区的吸引力较弱。北京居民对于在中心城区生活的意愿十分强烈,这对将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六区外疏解的任务来说是不小的挑战,2016年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较上年下降3%,但这个成绩的取得主要依赖于对批发零售、制造业、住宿餐饮、建筑这四个行业的调整疏解,而非人口的自愿转移。完成城六区疏解任务不仅要疏解落后产业、实现人口转移,还需要减少人口的相对流入量,让人口不要过于集中流入城六区,这就势必要进一步增强非城六区的吸引力,以分担城六区的人口压力。而城六区中,丰台区和石景山区的吸引力同其他四区差距较大,需要在控制人口的基础上提高吸引力。可喜的是,调查显示,具体到每个区的北京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区的认可度均相对较高,这说明无论人们在哪个区生活都能够体会到该区生活的优势。
不同特征的群体对于在北京各区生活有不同的偏好。首先,年龄对于生活区选择的影响比较显著,越年轻的人越倾向于在城六区生活,越年长的人越倾向于在非城六区生活。而城六区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更愿意在东城区和西城区生活,30岁以上的更愿意在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生活。其次,学历、户口、是否有子女对于生活区选择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东西朝海”。高中及以下学历、有户口、有子女的北京居民更倾向于在东西二城生活,而本科及以上学历、无户口、无子女的北京居民更倾向于朝阳区和海淀区。这个结果符合北京市目前的发展实际,东西二城中小学教育资源富集,因而正在接受教育的、有户口、有子女的群体愿意在东西二城生活,而朝阳区、海淀区高校资源、工作资源相对集中,因而对高学历、无子女的群体吸引力更大。
城区发展硬实力是影响北京居民选择生活地的核心因素,而软实力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当问及更希望到中意的区生活的原因时,“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位列前三,而“学区”“周边医疗资源好”“文化休闲娱乐富集”“人际圈、社交圈集中”“生活成本低”排名靠后。可见影响北京居民进行生活区域选择的核心因素是城区发展的硬实力,提升一个区的吸引力要重点从环境、交通、城市基础建设着手。而作为配套资源的医疗、教育、文化等软实力虽然会对一个区域内的土地价格等产生影响,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并不足以构成核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