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兜牢民生底线就是地方政府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始终将民生作为关注、保障和改善对象,始终将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作为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的中心工作。将人民的所思、所盼、所想融入到社会建设之中,才能更加牢固地兜住民生底线。
【关键词】地方政府 社会建设 兜牢民生底线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保障标准等政策受益面,各级政府要坚决把民生保底兜住兜牢。这是各级政府开展社会建设和民生工程的工作指导和方向引领,为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提供了科学指导。各级地方政府要将坚持民生底线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则,通过改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提升政府社会保障能力,建立长效机制等多项措施,将民生底线筑牢兜牢。
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影响了地方政府社会建设
地方政府社会建设是政府履行自身职责的重要内容,从类型划分看,社会建设可以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两个类型。但从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现状看,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诉求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社会治理理念落后。我国传统的社会治理理念在计划经济时代体现更多的是管理层面的内容,加之国民教育对价值教育不够系统,社会诚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安全阀和节奏调节器缺失。过去一段时间,各级政府将社会治理简单地理解为社会管理,管理型政府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标签,社会治理理念落后,社会治理成本居高不下。
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却相对滞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要高于农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要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这种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影响了地方政府社会建设。
三是国民收入差距加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但贫富差距却在扩大。部分贫困人口缺乏有效途径和手段来摆脱贫困问题,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社会管理压力繁重。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但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体系,在教育、住房、医疗等诸多方面很难同城市居民享受到同等待遇,且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压力巨大,任务重。
地方政府社会建设要坚决兜牢民生底线
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们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全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改革开放成果的制胜法宝。当前,国内外局势瞬息万变,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突出,群众诉求多样,民生保障工作困难重重。加之,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越来越近,兜牢民生底线任务异常艰巨。因此,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和激发群众力量,我们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而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正是解除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后顾虑,是维护群众利益的有效方式,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
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国富民强。只有国家富强,我们才有实力在世界舞台展现改革开放成果,才能更具有话语权;只有人民富裕、人民幸福,我们的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只有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生事业持续改善,逐梦之基才更加夯实稳固。只有让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百姓才会更加支持政府的社会建设,才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兜牢民生底线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原则
兜住民生底线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各级地方政府在社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将兜住民生底线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要将惠及民生的工程项目摆在政府工作的优先位置,在确保贫困群众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下功夫。要实现民生投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不断增加民生工程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影响全体人民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生存环境作为突破口,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
兜住民生底线还要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原则。守住底线就是要确保最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就是要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效结合,确保困难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方面能够守住底线,让广大困难群众能够有尊严、有希望、有阳光的生活。突出重点,就是要结合各个地方政府社会建设实际,重点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只有各级地方政府坚决兜牢民生底线,才能确保政府社会建设真正惠及民生。
坚持兜牢民生底线是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
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坚决兜住民生底线。只有通过改革发展,地区经济才能壮大,才能够更有条件和资源来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地区社会保障能力。只有民生得到有效保障,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广大人民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中来,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相互联系、良性互动,才能兜住民生底线。
要通过转变干部作风,坚决兜住民生底线。兜住民生底线重在落实,只有真正的将国家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才能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政策落实的关键在于人,在于各级地方组织,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因此应该切实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确保兜住民生底线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此外,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要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推动社会治理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进程。要量力而行,将民生保障机制建设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要统筹兼顾地区发展与民生底线,要有效推动民生工作走上惠及民生的正轨。
要通过构建长效机制,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构建长效机制是坚决兜牢民生底线的制度保障,要将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社会领域基础制度,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作为构建长效机制重点。同时,要将兜住民生底线作为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的重点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的加减分项,实施动态管理,确保民生保障落实到位。
总之,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是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在观念上树立起“民之疾苦,国之要事”的民生思想;积极构建符合地区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改革与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强干部素质建设,打造一支服务群众、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不断提升服务群众,保障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邓保生:《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求是》,2015年第7期。
②刘伟:《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转化: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理论探讨》,2016年第4期。
③张雪:《跨行政区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合作动力机制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