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测评发现与拓展方向

2014年1月以来,人民论坛智库研究团队构建了中国县市、中国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可公开获取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先后围绕部分省区所辖县市、各省区所辖地市(包括地州)的经济社会公平度展开了测评排名研究,受到各级地方和相关媒体的广泛关注。部分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的测评发现及数据,已被列入一些地市的相关研究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此后,人民论坛智库研究团队又通过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分析,以及初步的计量分析等,对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展开了探索性研究。在开展相关测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有针对性地征求专家学者、地方党政干部意见建议,并结合我国一些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规律和表现,以及数据可得性方面的变化,对诸如“京沪深”这样一线城市经济社会公平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区别性的设计和完善。在有关经济社会公平度测评和实证分析的持续开展中,逐步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发现。

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测评的四个发现

提高经济社会公平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开展测评研究过程中,通过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在经济社会公平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U”型关系。而且当前,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级地区,很可能已经经过了“U”型曲线的拐点,故而在经济社会公平度与以人均GDP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现实中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也意味着,经济社会公平度的提高,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有专家指出,经济社会公平度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人们之间 “功能”“可行能力”等方面差距的缩小,这将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而随着收入差距的缩小,社会总的有效需求水平将不断提升,因为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高于高收入群体,尤其体现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需求上。与此同时,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趋势,一般也比高收入群体表现得要“缓和”一些,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将使得社会收入差距缩小,同时带来内需水平的提升,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将提升得更为快速。

不同地区,底线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在经济社会公平度中所占的权重不同。在测评过程中,专家组在讨论底线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三个分项公平度权重时,针对不同地区给予三个指标的权重分配也存在不同。当然,结合各地的发展实际,应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不难理解,而且有其自身的明显合理性。因为各地在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阶段等方面难免存在一些差异,在这些差异下,这几个主要因素对经济社会公平度的影响程度必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即便是在同一个地区,这三个因素随着地区发展阶段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公平度的影响程度也会发生改变。结合已有的国内外实证研究,从一个地区的纵向发展来看,一般而言,当一个地区处在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城乡市场体系仍在建构和完善的阶段,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相较于底线公平而言,很可能对经济社会公平度的影响更大,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这一阶段的教育基础设施、社会分配体系往往还处于不断构建和完善过程中;而随着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整体教育体系、社会收入分配结构都将随之不断优化,人们之间在发展、收入方面的差距也会随之相对缩小。在这一背景下,底线公平对经济社会公平度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如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持充分的社会就业率,成为能否进一步有效提升经济社会公平度的关键。

有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公平度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经济转型能力测评中得到的一条发现相一致,对经济社会公平度展开的测评研究发现,当前,对于多数地市级地区,其城镇化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公平度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通过进一步的计量分析发现,在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公平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倒U”型关系。因此,这一方面说明,对于多数地市级地区,当前,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通过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加速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等等,促进经济社会公平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各地市级地区,应结合各方面的现实基础、现实条件,找寻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短板,并结合人口、资源等实际,合理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边界和水平,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公平度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避免因过度城镇化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经济社会公平度提升乃至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也在事实上印证了,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着眼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来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农村地区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动力,在现实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内在地蕴含了“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分配公平,是经济社会公平度的重要构成,是推进经济社会公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其现实写照。在选取分配公平的评价指标时,我们虽然充分考虑了数据上的可得性,但是也坚持了既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作为指导。坚持分配公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改革发展红利及其所带来成果的重要保障。从长期来看,为了实现并保持分配上的公平,必须坚持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是必须遵循的:一是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步提升,尤其是要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提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上的绝对差距;二是保持财政收入和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同步提升,以此不断补齐经济社会的发展短板,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乡市场体系的加快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步,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

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测评的四个扩展性研究方向

底线公平、机会公平评价指标的丰富和完善。正如我们在此前开展测评研究中所指出的,底线公平,主要反映的是人们衣食住用等基本生活情况的公平程度,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状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此给予呈现,但是诸如行业之间、不同年龄段人口之间的消费差异情况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基本的生活消费支出结构差异等此前测评未曾涉猎的指标,实际上都对底线公平有一定的解释。而人们的机会公平,除了体现在教育方面之外,也体现在就业、职业培训、健康养老等多个方面。在此前的测评中,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我们分别选择了以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低保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和中学教育完成率,分别对底线公平和机会公平给予间接地反映,这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误。今后,随着有关部门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统计指标的不断扩充,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的不断丰富健全和进一步公开,结合“底线公平”和“机会公平”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适时地对两个指标所具体包含的指标进行丰富和完善,并对此进行理论层面的论证,是必须加以开展的一项工作。

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的深层次因素。近三年以来,我们陆续对各省区所辖地市(包括地州)经济社会公平度展开了测评排名,对各地区经济社会公平发展方面表现出的亮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推进路径展开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然而,大部分是以对几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比较性分析作为基础,其政策指导性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在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发展方面的现实表现背后,还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各个衡量经济社会公平度分项指标的深层次因素。而随着关于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分项指标得分等方面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增多,为开展深层次的实证分析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现实的基础和条件。今后,人民智库研究团队将不断搜集、汇总各地近几年来的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同时结合最新的统计数据,对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进一步展开测评。待相关面板数据积累成熟后,将通过构建相关的计量经济模型,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展开实证探索。

地方治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公平发展方面的内在关系。在地方治理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发展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还是双向的因果关系?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背景下,地方治理能力和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所表现出的阶段性、规律性特征是否一致?结合各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实际,如何在推进地方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经济社会的公平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这些既是各级各地非常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发展和治理之间的关系架构下,更好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展开系统测评、进行更为科学而全面评价,进而提出一整套对策建议和思路的客观需要。有专家指出,开展地方治理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既需要继续开展这两方面的测评,以此来不断积累这两方面的相关数据,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的有关理论研究,进而构建出科学、可操作的理论分析模型和实证分析架构。

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阶段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前经济社会公平度测评研究中,我们指出,现实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地市,有其自身不同的发展特色、发展重点和难点,因此评价地市经济社会公平度的指标体系应尽量避免千篇一律。其实,对于同一个地区,从时间纵轴上来看,当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评价其经济社会公平度所选取的指标体系也很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原因除了在于该地区在不同时期发展的重点、发展的路径等方面有不同的侧重之外,还在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平”一词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且底线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各自所包含的具体细分指标(包括权重)以及其各自对经济社会公平度的总体影响,在现实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从开展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测评至今,有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与我们进行过沟通,希望能够针对当地构建出适合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展开纵向维度的测评,以及对未来的趋势展开研判。今后,通过开展适度的深入调研,在结合地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表现的基础上,构建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阶段性评价体系、全面搜集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的历史数据,并对固定地区经济社会公平度在时间维度上所经历的变动展开测评与分析,将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经济社会   方向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