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时事洞察 > 正文

加快发展重点产业会否带来新的过剩?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国内外对此非常关注。有些国外机构和媒体质疑,这会带来新的产能过剩。对此,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明确回答,“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扩大生产是企业自主选择

《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来,各地贯彻落实的积极性很高,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的热潮正在兴起。

“企业投资有关产业和技术完全是自主行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李北光表示,我国发展有关产业和相关技术都符合WTO相关规则。以半导体产业为例,2014年发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就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创新主体作用。

李北光认为,企业扩大生产能力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完全是企业的自主选择。比如,国内市场对半导体产品具有较大需求,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快速兴起,我国半导体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市场缺口较大。今年以来,存储器全球普遍缺货,华为等中国手机企业很难拿到现货,严重影响了生产经营,价格也大幅上涨了60%左右。国内相关企业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不断扩大半导体生产能力,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的自主选择。

“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布和实施,各地有了新的工作抓手,也有了努力的重点方向。但从各地落实《中国制造2025》情况来看,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苗头。”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所长乔标举例说,《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后,不少省市相继发布了各自的行动纲要,其中有超过半数的省市提出要发展集成电路、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纳米材料、石墨烯等产业。“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解决这一问题,很有可能出现新兴产业、高端产业低端化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品牌效应化解产能过剩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将有效带动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对提升质量品牌、解决产能过剩有着积极作用。”乔标分析说,《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我国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和成效。比如,产品实物质量不断提升,原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部分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咨询和诊断工作不断加强,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第三方认证有序推进。同时,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工作机制,在全行业树立了一大批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许召元认为,《中国制造2025》会促进一部分企业转型升级,会拓展目前中国制造的市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因为容易产生严重产能过剩行业的一个普遍特征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可以依靠价格竞争抢占市场。”许召元说,比如钢铁、水泥、玻璃,包括太能阳发电、风电等,这些产品总体来说差不多,只要价格够低就能有市场,企业就能运营,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不起太大的作用。

许召元认为,《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支持的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产品的创新性强,同质化程度低,并不是光靠资金和人力支持就能有市场竞争力。因此,可以预计,即使各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一哄而上的情况,但很难仅靠扶持就发展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也不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

形成差异化建设格局

《中国制造2025》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形成各地区差异化建设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李北光介绍说,为了避免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在充分征求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工信部研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我们鼓励各地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搭建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集群发展的平台,避免地方政府在产业化方面过多的扶持,充分让市场发挥作用。”李北光说,分省市指南会根据全国各省市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对于一些重复建设的问题也会起到比较好的引导作用。

事实上,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重复建设曾给各地带来资源浪费、建设土地浪费、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给地方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各地要避免出现同质化,形成各地区的差异化发展。”乔标认为,各地要加强研究,找准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在“特色”和“优势”上做足文章,着力打造出几个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优势行业来,推动《中国制造2025》更好地科学落地。

比如,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是湖南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液压件等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导致企业利润大量流向外资零部件供应商。下一步,就要进一步聚焦资源和政策手段,着力克服产业升级发展的瓶颈制约,推动这些优势行业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会促进国家层面的战略领域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大力提升国家在十大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根本上扭转原来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李北光表示,中国愿与全球领先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愿意积极参与全球产业技术和产品水平的提升,共同建设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共赢。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制造业   经济   产能过剩   市场   李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