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58岁的高大妈想通过“以房养老”理财,却被“代理人”坑了,失去了家中唯一一套房子。她将交易“代理人”以及买房者起诉至法院,此案日前在北京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2016年4月,经朋友介绍,高大妈接触到一个“以房养老”的理财项目,就是将房产证抵押,用借来的钱理财。可是,几个月后,高大妈被告知:房子被“代理人”低价卖掉了!对方还要求她一家尽快搬出住房,并归还借款和利息!闻听此言如五雷轰顶,高大妈为追回房子,只好诉诸公堂。
高大妈的遭遇并非个案。2015年以来,北京市数十位老人深陷“以房养老”骗局,有的失去了房产,有的背上巨额债务。由于签署并公证了一系列文书,想拿回房子难度很大。
除了上当受骗的大爷大妈,眼下难受的,还有保险业。为啥?因为“以房养老”是他们首发的金融产品啊,现在被骗子玩环了肯定憋屈。
2014年7月1日,保监会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地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以房养老)试点,试点期两年。2015年3月,首款保险版“以房养老”产品由幸福人寿正式推出。不过至2016年试点期满,全国仍只有这一家公司开展此项业务,共60户人家投保。
2017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以房养老”。保险业人士预测: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相关的税费支持政策会逐渐明朗,这一产品有望上规模。
“以房养老”到底是咋回事?往后咱老百姓还能不能沾?金融创新屡屡被骗子利用,行业能不能“长点记性”?麻辣姐带您梳理一下。
金融创新产品,为啥不受待见?
“以房养老”,就是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保险相结合,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
国外的“以房养老”产品,大多是以银行发放反向按揭贷款,或房主用银行反按揭贷款购买保险年金等方式为主。而此次保监会试点的“以房换保险”,不涉及其他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在国际上属于首创。
从制度设计看,国内保险版的“以房养老”照顾到了老百姓对于房子的居住、保值和收益三重需要。但是市场反应并不热烈,似有“水土不服”症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含金量”受质疑。试点产品约定:如果抵押房产估值100万元,投保人是60岁的男性,每个月能拿到2514元养老金;如果投保人是60岁的女性,每个月能拿到2082元养老金。老人投保时年龄越大,养老金额度越高。
2015年麻辣姐采访了北京通州的孙女士,她当时有一套估值100万元的房产,按约每月可领养老金2082元。她认为这个额度不划算。“而且房价还在蹭蹭涨,抵押给保险公司肯定吃亏。”目前,孙女士的房子价值250万元左右。
国情文化难接受。“在中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经济上切割得没国外那么清楚,一般不会为了自己过得舒服点,把房子抵押出去,都想留给孩子,经济上托个底,感情上作个念想。”黑龙江的王先生说。
不过,也有一些老人能接受这种产品。北京市的康先生将一套84平方米的小三居“以房养老”,房子估价274万元,签订合同后,71岁、69岁的老两口每个月共能从保险公司领到9000元的养老金。签约后两个人马上更换了手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并参团去德国旅游一个月,“我们想让晚年生活质量更高点儿。”
专家指出,虽然目前“以房养老”还不是大众化的养老形式,但对低收入、“空巢老人”“丁克老人”等群体而言,不失为一种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