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时事洞察 > 正文

善用文化力量,让绿色成为生活时尚

绿色发展绿色生活·大家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

善用文化力量,让绿色成为生活时尚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采访(整理)

面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一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让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我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突出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趋于完整和体系化。主要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公众对于生态的认知发生了质的变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活不可或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实现这一伟大变革,要求超越西方工业文明,拓展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和文化发展空间,寻求生态文明范式下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在我看来,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丢掉文化这个根本。那些在人们思想意识里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不拔除,绿色发展的政策就难以落地。因为在影响生态的所有因素中,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为此,我建议,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基因中,发展当代的绿色文化,使绿色生活方式深入社会人心,融入时代血脉,成为生活时尚。在物质财富相对丰沛的当今,应该认识到,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健康绿色低碳的追求是一致的。以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历史责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对人与自然关系负责的人文修养和行为自觉。

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离不开全民生态文化意识的广培厚植。近年来,共享单车迅速走红,在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倡导绿色出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共享单车对于引领绿色社会风气的作用不可小觑,应加强包括生态道德、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在内的文化建设,把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变成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火热实践。

当前,在人口红利式微的情况下,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释放的红利,不仅要顺应自然,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边界约束,摒弃违背自然规律的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回归自然容量的范围;还要积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与社会和谐共荣。

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和实践证明,我们的经验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转变为话语体系,以便被更多国家和地区认知,中国智库应认真思考。以我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为例,我们强调要构建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服务国家生态建设决策实践,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低碳经济发展、区域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研究与咨询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5日 02版)

[责任编辑:王克]
标签: 文化力量   环境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