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学术视野 > 文史 > 正文

浅谈周敦颐对人格教育的指引(2)

2、人格教育的方法指引

2.1“诚”与“实”兼顾

周敦颐在《通书》开篇就说:“诚者,圣人之本。”[6],《通书》还有多处也对诚有所描述,例如:“‘圣,诚而已矣’[7];‘诚无为’[8]等等”,足以可见诚范畴在周敦颐思想中的首要价值。

在传统儒学思想中,孟子最早在《孟子注疏》里面提出主张以“诚”来沟通天人之道。对此,《礼记·中庸》作了进一步发挥,说诚之者是择善而固执之者。周敦颐在这些经典论述的基础上,对“诚”的义理进行发挥。《通书》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9]作为圣人之本,诚范畴具有他说的“自无极而为太极”的全部意蕴。就无极而言,他说诚无为;就太极而言,他说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在这里,周敦颐从“诚”引出人格教育的方法,有两点:“一是‘窒欲’。”《说文》里面对窒的解释是塞也,就是窒息欲和堵塞欲的意思。因此周敦颐提出“无欲”的主张。“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10]周敦颐认为做圣人的要旨在无欲,就像老子《道德经》里面也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如有欲则千头万绪,何以做圣人?只有“无欲”,心便静虚,静虚则明。

颜回便是这样的楷模,“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11]他不为外物所移,别人看他似乎困苦忧愁,而他自己不求富贵,其心泰然,不改其乐。这是因为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颜子乐处,便是周敦颐树立的无欲的榜样、亚圣的形象。追求心灵的快乐,不要沉沦于轩冕、金玉之欲。欲无止境,心必烦恼,精神苦闷、焦虑。孔颜之乐,心地泰然,视贫富贵贱为一。无欲故静,对每个人来说,须从修身养心做起。”[12]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13]周敦颐发挥孟子的思想,他认为圣贤不是天生的,而是人通过养心可以达到的。孟子的“寡欲”并非“无欲”,而只是减少欲望而已,从孟子的“寡欲”说到周敦颐的“无欲”,儒家修心养性的清规可以说是步步升级。周敦颐的“无欲”实际是“无欲之欲”。他融会了道教鼻祖老子“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众妙之门”。

二是迁善改过。“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则曰:‘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焉知其不能改’!”[14]俗话说,一个人有不足之处并不是什么大恶,所以说谁能没有过错,怎么知道他不能改正呢?能改正自己的过错就可以成为君子了,不改正自己的过错那就可能变成恶人了。恶人上天也会厌弃他,他自己怎么会不担忧呢?又怎么知道他自己不会改正呢?人由于物欲的诱惑,不能避免过错。因此需要通过修身来改过迁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很多时候,善与不善,不在于有过或者没有,而在于改或者不改。如果知错能改,知恶改善,便还是君子;知错不改,便是真的恶了,上天都会厌弃。所以周敦颐又说,对于我们人来说,闻过是一件幸事。“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15]人生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是不幸的,不懂得羞耻,那是最大的不幸。因为人只有有羞耻之心,才可以教化,知道自己的不足,就可以改过而成为贤人。不幸不闻过是在外而言,大不幸无耻是在内而言,只有知廉耻,才能发愤接受教育、磨练自己,像孔子的弟子仲由就是闻过而喜的人。因为他把别人对他指出来的过当做是一种督促自己发愤进步的动力,所以他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然后去改过成就自己的君子德行。如果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德行事业没有做好,就被外人知道了,这是很让人惶恐的一件事情。如果都有这样的心态的话,我们就会远离名利上的损害,远离耻辱的境地。

通过“窒欲”和“迁善改过”的功夫,使人们达到“诚”的境界。

在君子进德的过程中,周敦颐对实同样非常看重,他认为务实是君子一个很好的品行,他说,“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16]实胜于名,那是好的,名胜于实,那是可耻的。所以君子要孜孜不倦地修养品德提高学业,让自己实胜于名。不能过于注重名而不务实。一定要在实际的修行上下功夫。

2.2、睿思、慎动

周敦颐认为,睿思和慎动在君子修德的人格教育中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匪思而无不通,为圣人。”[17]这是说思考可以使人睿智,睿智就可以通达一切事理通达于圣人。“睿有思,有不通;圣无思,无不通。又曰:圣人时思便通,非是块然无思,拨着便转。恁地时只是个瓠子。”[18]周敦颐看到了睿智思考的作用,所以他积极鼓励人学会思考,学会洞察事物的本质,能够勤于思考,就能开拓思维,能做到睿智去通达大道。

慎动是我们研究周敦颐对人格教育发展中很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慎动其实在人格教育是否可以构建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心念动紧接着会影响我们的举动,心念的善恶会决定我们行为举动的善恶。所以君子动心念时要非常慎重。我们的举动只有符合正道,否则就会产生邪念邪行,动了邪念就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动。”[19]就是说明了慎动对我们行为后果的重要性。

2.3、以为圣作为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

周敦颐认为,最完满的理想人格是圣人,通读周敦颐的作品也不难发现圣人和君子人格总是被放在一起谈论的,并且他认为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圣人。然而,圣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涵养身心去达到的。他认为的圣人之道是仁、义、中、正。而圣人之道,是至公的。所以我们需要认识“仁”、“义”、“中”“正”“公”。

什么是“仁”?统观《太极图说》和《通书》对“仁”的阐释,含有这样几层意思:其一,“仁”是“立人之道”,是较高的道德境界和伦理道德规范。它既居于“义”、“中”“正”“公”等圣人之道的首位,又居于“义”、“礼”、“智”、“信”等五常的首位。可见其“仁的”重要地位。他在《通书》里面提到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他认为这样颜回做到了“仁”。颜回克己之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心不违仁且无私欲而成其德。其二,“仁”是人心之“爱”。他说:“爱曰仁”。[20]何以为“仁”之“爱”?他说:“君子悉有众善,无弗且敬焉”。[21]“善”无不学,而使众善,恶而不劝,不弃一人于恶,这便是“仁”而“爱”。其三,“仁”是天地生物之心。他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22]《说文》释仁,亲也。周敦颐以“仁”为生,突破了古义。天地生物之心而称“仁”。

何为“义”?统观《太极图说》和《通书》对“仁”的阐释,含有这样几层意思:其一,“义”是“立人之道”。他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如果说“仁”是较高层次的伦理道德境界的话,那么,“义”则是紧随其后的。人无“仁义”,则“人道”不立。其二:“义”是“宜”和“刚善”。他说:“宜曰义”。[23]“宜”在《说文》里面是所安,适理的意思。同时“义”又是“刚善”,他说:“刚善为义”。[24]其三,“义”是成万物的。如果说“仁”是“生”万物的,那么“义”是“成”万物。

何谓“中”、“正”?所谓“中”,就是“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25]所谓“正”,《通书》有载:“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26]静无便能至正,静而不正,便邪,即邪道。

何谓“公”?周敦颐说,天地至公而已矣。公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它表现在人们的行为、感情、言语等各个方面。

“仁”、“义”、“中”“正”“公”五者,是为圣的内容,也即圣人之道。人格教育是紧紧围绕上面五者践行的,只有做到了此五者,才能达到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成为圣人。上面五种德行在君子人格教育中不容忽视。我们要把圣人的标准放到心里,去修养自己的德行。“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27]圣人的目标是向天看齐也就是效法天道,贤人的目标是向圣人看齐,士人的目标是向贤人看齐。伊尹和颜回都是很圣明的人,伊尹因为他的君王不像尧舜一样贤明而感到羞耻。因为他的志向不在私,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不能在自己适当的位置上施展才能,仿若在受比服刑还重的人格羞辱。颜渊不会迁怒于人,同样的错误不会犯两次,长期保持这个状态,我们要立伊尹的志向,学颜渊的圣贤之学,比他们做的好就是圣人,赶得上他们所做的就是贤人,即使比不上他们那也不失为有个好名声。所以人能够志此志,而学此学,就能知道君子人格教育的大道有多渊博和无穷了。

3、周敦颐人格教育思想的意义

从当时社会的角度思考,周敦颐关于人格教育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张以及自己的践行,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寡欲”和“以德充贵”在一定程度了促进了朝廷官僚队伍的纯洁性。同时他自己的“独爱莲”精神,淡泊名利,廉洁为民的精神在现代也有着很深的社会现实意义。

周敦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不仅开一代之思潮,而且开一代之学风。他上乘秦汉隋唐以来儒、释、道之学,下启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个人来讲,在他的道德体系里,他提出了很多有影响的关于人格教育的方法,他是一个把人格教育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上的人,并且他本人身体力行,立德、立功、立言,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孙东坡评价周敦颐的德行: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这就是对周敦颐德行的一种高度评价。当今我们正处于社会大变革、事业大发展时期。我们研究周敦颐,研究濂溪学,研究人格教育的开展,不是简单的发思古之情,而是为了现实的需要。我们要从周敦颐创立的哲学财富中,寻找对现代建设有用的营养;从周敦颐立身处世之道中,寻得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奥秘,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大学哲学系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易恒]
标签: 周敦颐   人格   人格教育   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