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经验,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承接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林毅夫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能够实现双赢。
产业转移为契机,双方可实现双赢
林毅夫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世界更不公平。“一带一路”倡议指导各国达到双赢、实现共同繁荣,实际是理念上的一次革新。
“具体情况分析,谁抓住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会,谁就能够发展经济。”林毅夫说,这方面中国能够提供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时,中国东南沿海吸引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经济获得了腾飞。如今,沿线一些国家面临与中国当年相似的局面,主动承接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林毅夫说:“从中国总结出的理论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条件是比较相似的,它的适用性比较高。发达国家的理论在发达国家都不见得适用,拿到发展中国家来就等于缘木求鱼。”
对于中国来讲,“一带一路”是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会。林毅夫说:“可以把我们的产业从国内的GDP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变成我们的GNP,有利于我们腾笼换鸟,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我们进入微笑曲线两端。”对沿线有关国家来说,他们可以借此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化部门,或者解决城市失业人口的问题。
基建成关键,应留意债务风险
产业转移需要硬件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便成为能够承接的关键抓手。林毅夫说:“‘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而‘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带来沿线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完善后,沿线国家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这才能吸引别国投资。
不过,在兴建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债务问题成为沿线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某些国家甚至已经达到世界银行设置的债务上限。
林毅夫认为,投资过程中不能只看债务水平,更要看新增债务在哪些领域。“如果投资到解决交通问题的领域,用以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那么这个项目值得做。经济发展了,这个国家还债能力就强了。”
林毅夫认为,基础设施投资的风险主要是政治风险和金融风险。针对政治风险,我们可以买政治风险保险,比如之前世界银行的多边投资保险机制。金融风险一般受美元等外汇汇率波动的影响,建议引入金融风险保险机制。“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停滞不前,如果这样,发展中国家可能永远停留在低收入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林毅夫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能帮助沿线国家实现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