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分析框架与五大国人类发展(1980-2015)
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而且符合人类走向共同繁荣的主观愿景。当今世界包容性增长所面对的最大发展挑战就是不平等的挑战,既表现为南北国家发展不平等,也表现为一国内部发展不平等;既表现为收入不平等,还表现为人类发展能力以及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发展是硬道理。包容性增长,首先是增长,其次是包容性;增长是包容性的基础,包容性又是增长的目的。那么,如何分析包容性增长?采用什么样的指标才能够清晰地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能够包容性增长?
为此,本文作者提出从四个维度的核心指标进行分析,包括:一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人均GDP指标。我们按2011年国际美元价格计算,因为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民账户核算体系2008》明文规定,进行国际比较,如人均产量或人均消费量必须将以本国货币计算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而不是汇率)转换成以通用货币计算的数据。为此我们采用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的最新成果,在进行国际经济比较时,较为恰当的货币转换因子是空间价格指数,它可以消除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中所内含的价格因素差异,使得经济比较和价格水平比较成为可能。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成果公开提供了GDP(PPP),按2011年国际美元价格计算,这为我们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国际比较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是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标HDI。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衡量世界及各国人类发展的趋势,因为人类发展指数是评估人类发展的三大基本维度,即健康长寿的生活、知识以及体面的生活水平,它反映了所取得的平均成就的综合指数,直接或间接反映了是否包容联动发展。
三是衡量减贫效果的贫困发生率。我们采用了世界银行提供的国际贫困线(每人每天支出1.90美元,2011年国际美元)的贫困发生率指标。该数据基于各国政府统计机构和世界银行各国当局提供的初级住户调查数据。
四是衡量不平等的收入基尼系数指标。我们采用了世界银行提供的五大国收入基尼系数。该数据基于各国政府统计机构和世界银行各国当局提供的初级住户调查数据。其中,2005-201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以上四个指标都是国际上通行的发展指标,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采用,也成为本文国际比较的数据来源。
由于发展道路曲折性和不确定性,这四类指标往往呈现不一致变化趋势,或多种情形:经济不增长,收入不平等加剧,属于无增长无包容;经济增长,但贫困发生率上升,属于有增长无包容;经济增长,贫困发生率下降,但收入不平等加剧,属于有增长低包容性;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加剧,贫困发生率上升,属于有增长有部分包容性。只有当这四类指标均呈现积极发展趋势时,才可称之为“全面包容性增长”。中国不仅属于持续增长型,而且还经历了从“部分包容性增长”开始走向“全面包容性增”的过程。
这里,作者计算了五大国的四个主要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如下观点。第一,反映经济增长的人均GDP指标持续增长。在2000-2015年期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人均GDP(PPP,2011年国际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均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为2.4%),分别达到9.0%、5.6%、3.9%,属于增长趋同型国家。在2000年时,这三国人均GDP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国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5.8%,印度相当于24.6%,印度尼西亚相当于56.5%,到2015年时,中国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1.9%,比2000年提高了56.1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大,平均每年提高3.74个百分点,印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9.3%,比2000年提高了1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8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相当于71.0%,比2000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巴西、墨西哥尽管2000年人均GDP就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其增长率都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0.7%,属于增长趋异型国家,2015年巴西人均GDP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9.1%,比2000年下降了11.0个百分点,墨西哥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3.1%(见表1),比2000 年下降了31.6个百分点。总体来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在经济增长方面表现良好,这也为其实现包容性增长奠定了前提条件和经济基础。
第二,人类发展指数持续提高。从全球人类发展视角看,2000年,印度处于低人类发展组,HDI 指标为0.496,中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属于中人类发展组,HDI指标分别为0.588、0.606、0.683,只有墨西哥接近高人类发展组,HDI指标为0.699;到了2014年,墨西哥、巴西、中国进入高人类发展组,HDI指标分别为0.756、0.755、0.727,印度尼西亚和印度进入中人类发展组,HDI指标分别为0.684、0.609。这反映了过去十几年五大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甚至跃迁,尤其是中国实现各地区人类发展大进步与大趋同,[1]经历了人类发展奇迹,成为世界人类发展最大贡献者。[2]2000-2014 年期间,HDI 指数从0.588 提高至0.727,年均增长率为1.53%,在世界188 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一位,从中等人类发展组跃迁至高人类发展组,使得高人类发展组总人口增加了13.7亿人口,再加上巴西(2.0亿人口)和墨西哥人口(1.2亿人口),共计增加16.9亿人口,相当于高人类发展组(25.2亿人口)的67.0%。这表明,中国等五大发展中国家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人类发展水平的进步,也改变了世界人类发展的地球版图,首次呈现了南方与北方国家的大趋同趋势。
第三,绝对贫困人口数和发生率明显减少。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1981年世界发展中国家国际贫困线(每人每天支出1.90美元,2011年国际美元)发生率高达51.88%,其中,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都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之后由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人口大国贫困发生率都呈下降趋势,也导致世界发展中国家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到2012年,世界发展中国家贫困发生率降至14.62%,减少了37.26 个百分点;中国从1981 年的88.3%降至2013 年的1.85%,减少了86.45个百分点,是五大国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印度从1983年的53.9%降至2011 年的21.2%,减少了32.7 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从1984 年的70.31%下降至2014年的8.25%,减少了62.06个百分点;巴西从1984年的29.9%下降至2014年的8.25%,减少了21.65个百分点;墨西哥从1984年的7.9%上升至1998年14.3%的高峰,2014年下降至3.04%,也减少了11.26个百分点。相应地,中国贫困人口数从1981年的8.84亿人下降至2013年的2517万人,即减少了8.588亿人,印度从1983 年的4.03 亿人下降至2011 年的2.64 亿人,即减少了1.39 亿人,印度尼西亚从1984年的1.14亿人下降至2014年的2153万人,即减少了9247万人,仅三国合计就减少了10.90亿人。此外,巴西和墨西哥贫困人口数也不同程度地下降。正是这五个最大的发展中人口大国贫困发生率的大幅度下降,才导致世界发展中国家贫困发生率的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