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学术人生 > 正文

深耕易耨寸田中 文章一代振新声(3)

——记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

(三)

一个学术领域的学风建设与方法引导,对于它的健康发展往往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因此也是恭三师极为关注的方面。

1980年10月,中国宋史研究会在上海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并从此形成了选编大会论文出版《宋史研究论文集》的传统。在首届代表大会上,恭三师被选为会长,后来他连任三届。在他作为主编为年会论文集所撰写的那几篇序言中,几乎无例外地都在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要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所谓实事求是的学风,既是一种根本性的思想取向,也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方法。恭三师在他的《自选集》序言中就明确宣布,“我所写出的文章,只是阐发我自己的见解,而绝无代任何一位圣贤立言的教条主义的八股文式的作品;而且只是实事求是地,以符合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而绝不去东拉西扯,生搬硬套,并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还特意举了自己所写的《唐宋庄园制度质疑》一文来作说明,认为有些人学取日本某些学者的办法,将出现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制度搬到中国来,“不免太践踏了历史”。如果说这只是体现了他对自己治学所奉行的“高明者多独断之学”的原则,那么,时值“文革”结束不久、思想文化各界都反思教条主义流弊之际,恭三师在几篇年会论文集的序言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实事求是的学风,在回应时代要求的同时,更殷切的当然就是希望为整个宋史学界建设健康学风、引导科学方法,来贡献自己的努力。

在1987年年会论文集中,他更是撰写了题为《学术研究中的实事求是》的专文,作为论文集的代前言。在文章中,他以学术史上关于土地制度与农民起义研究这两件事情为例,来说明克服教条主义、“理论运用的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并且直言,正是理论运用的教条主义,“拖延了我们史学研究的发展进程”。同时,还举了关于王安石思想研究的例子,来说明“使用资料的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我当初投入恭三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时,就被他安排了写作一篇类似于“入门测试”的命题作文,讨论宋代的货币地租问题。

在存世的宋代文献中记载有不少农民以钱币交纳地租现象,有一些学者对此有专文讨论,认为宋代出现了货币地租,意义重大。那样的论断,当然是因为他们参照了马克思《资本论》中所归纳的欧洲中世纪地租形态的发展模式,认为从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地租形态的这种进化序列,反映了社会形态的演进。等到货币地租占地租形态的主导地位时,“整个生产方式的性质就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换言之,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形态也就从中产生了。我在恭三师的指导下,经过细心的“考索”,才发现宋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农民以钱币折纳地租的现象,集中在他们所承佃的官田地租上面。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则是政府出于财政调拨的需要,强令农民以钱币折纳地租,并不是农民的生产已经商品化了,自己主动地出售产品换取货币,才导致以货币纳租现象的产生。因此,宋代农民交纳钱租只是一种表象,他们更为实质性的生产形态并无多大变化,也就无法与经典作家所关注的社会形态问题产生关联。这就证明了,仅看到农民以钱纳租,就认定具有“重大意义”,是学术研究中比较典型的未能“实事求是”的教条主义现象。由此可见,恭三师以讨论宋代货币地租为中心,向我布置命题作文,其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摆脱教条主义,养成实事求是的学风。

恭三师对于我完成的那篇测试作业大概是满意的,因此后来他在1992年年会论文集序言中,在再次谈到实事求是学风重要性,举出宋代农民以钱币纳租的例子时,认可了我在文章中对这种现象拟定的一个概念:“折租”。他说:“照我的意见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史上,根本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资本主义的成份,是由外国的经济侵略带来的。……直到全国解放之前,也没有出现实行货币地租的地方。唐宋以来出现的折租,决非货币租(它与《资本论》所说货币租发展于农业最发达的地方的是不符合的。这也是教条主义的余波,是硬要把曾经再现于欧洲的一种情况套用在中国)。”

如果说近年来我国的宋史学科学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无疑是与恭三师多年来的这种努力分不开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北京大学   邓广铭   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