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化地理的版图上,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是一个颇为古老、且仍然发挥着重大文化功能和深远影响力的学科。
当海外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图像、并以此影响到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观念的认识乃至国家政策的制订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自民国时期的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陈垣,直到1980年代以后的新一代学者,海外汉学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回顾四百年来的东西碰撞和思想对话,汉学之道,绵绵若存,不仅在于‘心理攸同,道术未裂’,更堪东西会痛、融古烁今、鉴往知来。”近日,本网记者就文化交流与互鉴中的“汉学”世界这个话题,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西方关系中心主任田辰山教授。
当今汉学研究已呈现新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化时代,汉学已经成为世界性学问,发展为“新汉学”、“大汉学”。当今汉学研究具有怎样的特点?
田辰山:一个民族或国家成为世界了解与研究对象,表明了这个国家在世界的意义、影响或潜在意义和影响。汉学是四百多年来西方了解中国的大潮之中,一些人研究和解读中国的工作,影响不可谓不广泛和深刻。
人们都知道,传统汉学主要是指世界(尤其欧洲及西方)学者对中国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研究,其中有些领域专业度较高,如敦煌学、考古等等。然而,汉学如今逐步演变到作为专业,已从大学课程中消失或并入“亚洲研究”课;对中国了解和研究,很多人目光转到当代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并入到一个广义的“汉学”、在大学成为“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的学科。汉学的这样一种状态,并不能适应当今中国与世界深刻变化中日益凸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
至于所说的新汉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面对这样三大问题:一、如何认识与解读中国和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对世界的意义与影响;二、如何应运时变,让汉学与国学、世界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更具有对话的能力;三、如何梳理传统汉学与当代研究的承续,推进中国主流学术与海外汉学的沟通。为面对这三大问题所代表的三种形势,就是我们当今呼之欲出的“新汉学”或“大汉学”应有的特点。
而更重要的,是“新汉学”这些研究方向新特点,最后有必要归结到一个根本特点,即如何认识和阐释一个更接近于原汁原味意义的中国,它有一个需要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肤浅认识倾向的问题,更根本地,有一个对待话语权问题:我们是追求单方、单向、单线、为某一方政治服务的话语,还是一个双方、双向、多层次地鼓励恰当相互关系,为众方利益,达到众方共赢的友好话语?
汉学研究的独特价值与当代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全球化背景下,汉学研究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当代意义?
田辰山:我认为,其实新汉学的特点,就构成它独特的价值与当代意义。它倾向于让人们用恰当的视角与话语了解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意义,它追求汉学与国学、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对话能力,致力于恰当梳理传统汉学与当代研究的承续,推进中国主流学术与海外汉学实现积极的沟通。而当今汉学这样的价值与当代意义,获得的保障与坚实落点,在于它有助于人们认识与阐释一个更接近于原汁原味意义的中国,而这一价值乃至当代的世界意义,有赖于矫正世界性的普遍“不识庐山真面目”肤浅认识,让在汉学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单方、单向、单线、服务某一方利益与政治的话语,朝着一个双方、双向、多层次鼓励恰当相互关系、为众方利益,达到众方共赢的充满友好气氛话语转变。
我们应当认识到,汉学研究的价值与当代意义,其扎实性,源自以下具体内容:它增强中华文化与世界(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对话能力;这个能力最终在于中华自己是否做到确凿认识与阐释中华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找到适当话语,能够做到跨文化(特别是跨到西方)阐释中华文化是什么;它具有弥补传统汉学陷于对中华文化误读、误判的缺憾能力,其跨文化力量,可深刻指出造成误解中华文化的原因,是把中国事务塞入西方概念和理论框架;它可有效展示一个更接近于原汁原味的中国,发现其确凿价值,让中国讲述自己,做到充分表述:中华文化价值对于世界未来文化达到更符合人类福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当今汉学的恰当与健康方向,在于它是有利于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加强中国与世界适宜与积极关系的,而不是削弱与分离它们关系的;汉学价值与当代意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它的能搞打通传统与现代中华文化之间的断裂表象,揭示其相续不断的内在一致结构,阐释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承续性与承续形态。
汉学研究如果不具备上述价值与当代意义,就不是直视、就不能适应当今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就不能不说是它的失当,就须引起我们注意,思考它是否走向了不得当的方向。汉学在今天的发展价值与当代意义,必然反映在出于什么目的认识和解读中国,对中国最后做出的解读是为什么利益服务的,是达到了加深还是损害了中国与世界的恰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