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理论 > 正文

发展适合国情的紧凑城市理论

据联合国估计,到2050年,世界上约有6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持续的城市化令土地资源极为紧张,这对城市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在众多城市发展策略中,紧凑城市(compact city)的发展策略或更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日,本报记者就紧凑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采访了相关学者。

高密度社区有利有弊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环境学院讲师托尼·马修斯(Tony Matthews)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紧凑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主张以紧凑的城市形态来有效遏制城市无序蔓延,并为人们创造多样化、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该理论构想具有以下特点:城市再生、旧区更新、高密度、混合开发、公共交通发达,以及城市发展围绕交通枢纽展开等。

马修斯表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而城市的密度与构造同可持续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紧凑城市通常被视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在2012年发布报告《紧凑城市政策:比较研究》(Compact City Policies: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报告显示,发展紧凑城市将会带来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一系列的好处。在环境方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与二氧化碳排放,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经济方面能够提高基建投资的效率,增加服务与就业的便利程度;在社会领域能够节约出行成本,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环境、教育与发展学院讲师伊恩·梅尔(Ian Mell)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紧凑城市息息相关的高密度社区的存在有利有弊。高密度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区的组织构造以及人群日益孤立化的状态。但也由此造成过多人口抢夺有限的社区资源,使得社区运行的维护成本增加,激化社区群体间的矛盾。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城市未来研究中心学者劳伦斯·特洛伊(Laurence troy)表示,澳大利亚现在非常重视高密度社区的建设,很多人认为这是紧凑城市理念的成功。但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低收入居民将逐渐被迫远离高级社区,进入外环的郊区生活,远离中心城区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务业与工作机会。这些搬离的低收入群体会在郊区形成高密度生活区,但郊区不便的交通条件和其他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加重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

统筹利用自然资源

梅尔表示,紧凑城市理念的提出是为了减少出行、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等问题。他认为,人们应该进一步反思城市如何与环境互动,如何通过一种更为环保、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实现长远发展。

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是紧凑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重要体现。梅尔认为,当城市中存在大面积不渗水区域时,需要解决超渗雨量与暴雨带来的积水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持续性的城市排水系统、绿色屋顶、绿色墙壁以及更多的绿地应成为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

尽管紧凑城市囿于土地面积,但仍要努力满足不同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在梅尔看来,如果人类失去了与自然交互的机会,就意味着人类不再考虑未来发展。环境保护应贯穿紧凑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对于如何在城市中更好地管理自然资源,政策制定者需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要在考虑当地气候环境以及为居民提供足够空间的前提下,统筹规划、细致安排。只要经过良好的设计与规划,人们才能充分利用空间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中国城市具有自身发展特色

紧凑城市理论是对西方城市郊区蔓延等问题的回应,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涉及较少。随着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开始了对紧凑城市理论的实践。

梅尔认为,中国的紧凑城市不同于西方城市的郊区蔓延和“边缘城市”的无效性,中国城市具有自身特殊的发展特色,不能把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照搬到中国。中国可以吸收西方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念,但也要因地制宜,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规划理论。

马修斯表示,中国具有高密度的人居环境特征,这意味着中国紧凑城市的发展将更为迅速。但马修斯建议,正如所有紧凑城市的发展轨迹一样,中国的紧凑城市也应从一开始就进行建设,而不是将紧凑模式直接适用于业已形成规模的城市空间。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