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哲学自信角度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层思想根基。哲学自信是当代中国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以思想的深度映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增强哲学自信,需要在文化认同语境中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综合创新,以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来展现中华民族的哲学自我,以具有中国风格的哲学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超越。
【关键词】哲学自信 哲学创新 哲学自我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化自信以哲学自信为深层根基
当代中国文化凝结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发展经验,在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规律,以文化多样性发展形态开拓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境界。“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要求有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支撑,而这种自觉和自信实质来源于主体的自觉与自信。”这种主体的自觉和自信正是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的进程中形成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哲学自信反映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人们对百余年来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解与认同,彰显了中国改革创新的精神气象,反映了当代中国人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
哲学自信源于人们对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现代转型的深刻理解,实则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精神的精华及其现代形态的高度认同。这种自信是对轴心时代以来中国思想家强调的仁义理念、中性思维、大同境界等传统哲学的深切向往,是以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文化自觉把握历史传统的思想气质,是复兴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精神明证。这种自信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自信,它表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复兴的中国哲学将以其积淀深厚的思想传统解析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提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反复证明的合理性思路。
哲学自信体现了人们对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百年命运的深思,它表明我们应当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及其中呈现的中国人的精神历程,由此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思想启蒙及其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百年传播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以实践思维和公共精神面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在对历史经验的归纳与反思中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思想先导,将实际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哲学自信反映了中国学界对世界哲学的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学界系统翻译、解读了世界哲学经典名著,对国际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提出了一些体现中国思维和中国智慧的创见。在以比较方法和应用视野研究世界哲学领域的重大问题时,当代中国哲学的学科交融意识日益增强,从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等应用哲学角度研究全球性问题的著述蔚为大观,比较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哲学概念、方法及其现实关怀也日益得到国际学界的了解与认同。当代中国哲学在深入研究与学术对话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世界。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哲学自信洋溢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精神实质层面深刻体现了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这种自信实乃民族复兴的文化定力,它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注入了持久深层的精神力量,呈现了中华文明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哲学根基。增强哲学自信,需要在文化认同语境中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综合创新,以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来展现中华民族的哲学自我。
在哲学创新中实现中华民族的哲学自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在全球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视域中重新确认中华民族的哲学自我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主题。应以当代哲学综合创新的内在逻辑回答全球化时代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在世界历史语境和世界哲学格局中构建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鲜活形态,生发古今中外有益思想资源的时代内涵,凸显当代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与此同时,应提出一种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且能有效引领当代哲学改革发展的合理思路,以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成果促进新时期中国哲学发展,在中外哲学对话中促进当代中国文化认同。为此,应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创新。
首先,应在创新过程中进一步彰显当代哲学发展的中国气派。改革开放以来,学界既研究了“西学东渐”的成就与经验,也探究了“中学西进”的思路与方法,进而在全球化时代的哲学研究中寻找当代中国哲学的“文化身份”。在此过程中人们日益意识到,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哲学,使之综合创新并推动哲学教育改革,塑造当代中国社会的哲学自我,必须融入世界哲学发展的总体格局,实现哲学研究的“互补互用”和“双向格义”。为此,既要使当代中国哲学面向改革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又要使当代中国哲学有效回答如何安顿处于快节奏、高密度的复杂社会生活中的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的问题;既要考量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外部环境,又要寻求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动力学因素。
其次,应在锐意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综合性和现实性。为此不仅要探索当代中国形上学的构建,还要探究如何进一步丰富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实践向度。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基础,在会通中西、兼容古今的过程中彰显哲学发展的时代高度、世界视野和民族自我,使之在实践中生成具有国际水准和民族情怀的理论思维,进一步发展适应中国实际的哲学的民族形式,使之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这既是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之所需,也是建构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实现这些目标,既需要形成民族文化自觉,又需要具有世界历史意识。由此实现当代中国哲学内容和表述的创新,使之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历史意识和现实解释能力实现中国文化认同。
再次,应在视域高远的语境中使面向现实问题的当代中国哲学进一步塑造时代品格。当今时代,生态环境、社会稳定、文明对话等方面愈益形成世界问题,各民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均具有世界性,马克思昔日所言的“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日益成为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为此,应拓宽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世界视野,在生活世界中理解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哲学问题,以源自时代的哲学解析时代中的问题,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在持续创新过程中形成自我规范、自我深化和自我实现的思想范式,深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哲学自我,在比较哲学与应用哲学研究中推动当代中国哲学走上世界学术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回首百余年来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可见,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使中国哲学研究承载着思想启蒙的文化使命,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和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使之面对越来越多的时代难题,现实迫切需要当代中国哲学的洞察力及其悠远绵长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打通学科壁垒,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探索中实现哲学创新,以具有中国风格的哲学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凝聚价值共识,以哲学自信与文化自信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超越,体现当代中国学人的文化使命。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邹广文、乔瑞华:《关于文化自信问题的几点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